昨天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共同关注,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国家权威机构经过调查,让专家们非常奇怪,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在患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当中,概率最多的居然是教师、医生、公务员子女。
特别是教师子女概率最高,这令专家们困惑不解。教师不是最懂教育的么?为什么他们的子女却是身心最不健康的?
下面我将分析分析这种原因
我这里先打一个招呼啊!我知道这里教师、公务员特别多。我本人也是医生,我是就事论事,不是来贬低什么职业的,我是仅仅谈一个社会现象,希望给天下父母们一点警示。自然并不代表大多数教师医生公务员家庭教育都这样,而是指的是这个群体概率相对高些!
希望大家不会误解我的文章!
坑害孩子们的罪魁祸首往往就是教师和父母
这很无奈,但是孩子们的过大的心理压力确实就是父母的望子成龙,老师们的无休止的施加压力造成的。
其实上中国的父母和老师往往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压力,而一个孩子学习很刻苦很用工,父母老师是很欣慰的,觉得这孩子懂事有出息。
我们古代就有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的催人奋进的励志典故,很少有劝人得过且过的,即使有道家无为者说,最后还是有点太玄太虚而走不进现实。
作为学生受到来自教师的压力,那么作为教师的子女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接受了教师父母的爱心教育,自然压力比一般的孩子要大。
医生教师公务员群体是中产阶级
这个群体普遍是中国现阶段生存压力最大,对现状最不满的。
对贫困的下层阶级来说,奋斗是无指望的,所以我们发现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穷但是快乐,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有钱但是很忙,这就是幸福指数,去年国家统计的,上海人比兰州人收入高得多,但是幸福指数却低。
类似的情况是中产阶级没有下层阶级快乐,但是因为事业、财富的不上不下,又远没有上层社会的功成名就的满足感。中产积极对未来的希望更大,他们一直认为再努力一下,或许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很大,所以这类人的竞争压力也大。
这种压力无形中带回了家庭、带给了自己的孩子。
这个群体相对来说比较清高和虚伪
他们活得很不真实,在《围城》中,我们就经常看到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商家竞争赤裸裸的价格战和互相贬低战。而大老粗之间是粗言和拳头。只有知识分子间表面的友好,背地里的损人,就是骂人也喜欢引经据典,卖弄文采。
鲁迅就是这样的,这样经常骂人导致他心理失衡,寿命很短。
这个群体的孩子,自然因为父母的清高和虚伪而活得很沉闷。因为清高,所以他们自恋,我经常见到教师医生在评论某某人的时候,喜欢这样说,‘这人素质不高’,很不屑的神色和口气,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素质高,似乎文凭=素质,很多人误解了读书能使得人道德高尚,却忘记了不敢说真话也是知识分子特有的虚伪,也是一种不高尚!
这个群体喜欢追求完美
事实上对婚姻和爱情最不满的也是这个群体,下层人士他们喜欢女人可以直接大街上追求女人或者嫖娼,上层有钱人可以通过钱去买漂亮女人。这些阶层的人习惯于表象。也可以说活得尽管有点粗俗,但是却本性。
但是知识分子群体对爱情普遍追求完美,即使生活中无法完美,但是却有无穷浪漫的梦想。因为他们相对来说是个理性和感性矛盾纠杂的群体,所以内心常常翻江倒海般的冲突不已。
他们不但在婚姻爱情上喜欢追求完美,对子女教育也不例外。孩子们成为他们爱心的受害者。
这群体太理性导致很固执
事实上因为这个群体知识面的丰富,导致了逻辑能力很强,这类人即使他们本身心理有问题,他们也似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的。
很多知识分子其实他们内心的心理疾病病很严重,但是却始终固执地认为自己很健康,说别人不了解自己,其实对于心理医生来说,最怕的就是给知识分子心理咨询,很难,一般他们都是带着肯定的答案的来的,你很难说服他们,只能顺其自然,起到谈话疏导作用,治疗作用很不明显。
他们很固执。
这固执的表现同样表现在子女教育上面,我经常遇到这样的父母的,他们的教育很变态,什么都让孩子学,但是他们很善于辩论,他们很善于为自己找借口。在他们看来,孩子不学出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来,似乎孩子将来就无法立足社会,是个废物一般。
他们善于寻找借口,比如:“我的孩子尽管学得很多,钢琴啊!围棋啊!舞蹈啊!书法啊!旱冰啊!绘画啊!奥数啊!…………但是我的孩子学的很轻松啊!她聪明啊!她看上去很快乐啊!”
扯蛋,难道我不是小孩过来的么?我自然知道孩子的快乐是什么?难道别人的孩子都是弱智?
这些父母从来就是个健忘者,他们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玩,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寓教于乐!
太理性
以前经常有说法,小皇帝一代被害了,但是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很理性,善于接受教育误区的教训,因此他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小皇帝。
于是,小皇帝变成了一个被过份要求的小奴隶。可怜!
太理性太完美导致矫枉过正的磨练
过份地看中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导致孩子很少随性地真正过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有这样的变态父母,11岁孩子骑车去什么西藏,这父亲是个体育教师,他认为这是磨练孩子。
有病!
新时代的另类文盲
我自己就生活在知识分子群体里,说好一点是知识分子,但是说得不好点其实很多人就是个现代文盲。
我这里给文盲先定个我个人发明的独家创意。现代文盲不是文凭多高,专业水平多高,我个人认为一个知识面很狭窄的,没有人文思想的医学专家同样是文盲。
我认识很多老师,他们教数学的几乎就对数学很精通,但是对人文方面知识很浅薄。有些教语文的,似乎只要熟读名著就人文了,也不,没有内心的温情和感怀,也不能说已经具备人文思想。
这类文盲是很难给孩子以爱的滋润的。
他们就像一件名贵的西服
这类群体在孩子心目中,不是个可爱的父母,他们象一件西服,很昂贵很高雅,但是不亲切。
有些孩子小时候老是喜欢穿旧衣服,穿那些鞋子前面有个破洞的坏鞋子。给他买的新衣服新鞋子,他却不爱穿,孩子们什么喜欢穿旧的和破的呢?因为旧的衣服柔软,破洞的鞋子透气。他们渐渐长大了点也爱美了,不再有那种可笑的独特爱好了。
这事情告诉我们,太理性、对孩子教育太理智、容不得孩子一点小毛病的父母就是一件不被孩子们喜欢的西服。
孩子们喜欢透气柔软的休闲棉布裝,一些在教育上对孩子顺其自然、随意的父母就是这样的纯棉衣衫。
缺乏情趣
这类知识分子普遍缺乏情趣,他们自命清高,很少开一些出格的玩笑,他们认为这是媚俗下流。
他们工作很忙,整日埋头工作。
特别是老师们更是为人师表,常年的职业习惯,他们养成了一副为人典范的君子模板。走路稳重端庄,和子女说话,循循善诱,逻辑思维无懈可击,都是满嘴的大道理、大仁义。
令孩子无话可说,他们无法反驳父母,因为对方是教育专家吗!但是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内心的压抑以及和父母的隔阂。
我周围很多邻居都是教师和医生,他们古板得很,整天一副正人君子嘴脸,令人很沉闷,而且很不宽容,非常喜欢对别人找茬。对孩子也是,他们的眼光锐利得像老鹰,轻易地能看出孩子身上的缺点,然后指导子女,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因为很多知识分子都是潜意识的自我标榜为道德的典范的。
养儿胜似父的心理
这类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成就和学识满足的,一个考上普通大学的父母常常遗憾此生没有上清华北大,没有留学的会遗憾没有留洋过。
小时候没有条件学琴棋书画的,会很遗憾自己小时候的缺失,他们会一股脑儿地在孩子身上寄托自己未实现的理想。
对很多这类父母来说,如果养儿不如父,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个很难接受的悲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