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语文,说语文:说是为了生活 |
“期中考试后分了班,我有幸成为了 史老师的学生。第一次见她就在分班后的第一天下午。刚刚分班,心里总是有些难受,因为我们就像插班生一样,把以前这个班学文的同学的位置填补上。面对周围陌生的眼光,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语文课到了,史老师在同学们的期待中走进了教室,而这一节课后,我也知道了为什么大家每天都那么期待着语文课。她没有立即讲课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她搬家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通过故事告诉我们这几个‘插班生’的那句话:‘这就是我的家,既来之,则安之,我爱我的家!’我的心一下子变得很暖和,在我最寒冷的时候,她轻轻地将一缕阳光洒在我身上,帮我驱走寒冷,让我在温暖中成长。我现在还记得史老师微笑着注视着我的目光,那么温暖那么亲切,而那时候,她还不知道我的名字……”
这是董子烨对我的回忆,她所说的故事,发生在当初学校集资建家属楼之时。
这个故事很简单,分楼层时,二三楼的住户一起抓阄,我想要三楼,同事小王想要二楼,我们俩事先约定,一旦彼此抓到的楼层正相反,就互换一下。果然,她抓到了三楼,我抓到了二楼。抓完阄,我们说怎么办?彼此会意地一笑说,先领钥匙去看房吧。我们取了钥匙去看房,看完房,俩人会面,不约而同说的话竟然是:“还换吗?不换了!”因为,当我们拿到钥匙那一刻,当我们打开房门那一瞬间,我们手里的那把钥匙,仿佛给了我们温暖,我们面对的那房间,仿佛在向我们传递着情意,那就是“家”的感觉!这就是我的家,虽然当初不是我的心愿,可是看见了它,却对它产生了情感,既来之则安之,我爱我的家,我要建设我的家!
之所以在上那第一课的时候,会讲这个搬家的故事,就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对我而言,都很重要。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学生群体的时候,千万不能把他们当作一个集合,而要把每个人当作单独的一个“个”。
2003年10月份,我班学生就“现实生活中应不应该有一点阿Q精神”这一辩论题开辩论课时为全校做课改公开课,和其他人面对公开课推诿回避不同,这机会是我自己主动争取的。像以前一样,我让课代表做主持,主持整场辩论,我只是主席团的一名副团长,主要作用是在最后评委评选胜方和最佳辩手的时候,我进行现场点评以救场,并且在评选结果出炉后,宣布并请嘉宾颁奖。课代表是个男生,其貌不扬也并不善于辞令,赛前,他作了精心准备,写了稿子,但课上脱稿,而且还特意借了一身西服。可是,还是在一出场,就把“首先”这个词,发音变成了“授衔”,一时全场哄然。但见他稳定情绪,继续主持,逐渐达到佳境,普通话越说越好,而且辩论过程中严格限时一丝不苟,在制止无意义的争执上、在平息有伤害性的攻击上,都当机立断,做得十分出色。最后我在点评之初提出首先向他表示祝贺和感谢时,正在阶梯教室的行间给全校一百多位老师分组分发评分表的他(这也是我公开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听课的老师也作为课程被纳入其中,也要参与的),十分潇洒地向全场热烈鼓掌的老师和同学们频频点头致谢。那时,我的心中是最感动的,因为,他,李会来,一个原本语文并不出色的课代表,经此一场主持历练,已经克服了自己的弱点,成了一个充满自信的风度翩翩的演说者和主持人了!
课后,有老师有些遗憾地对我说:“这节课真是精彩极了,学生真有见地。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这个主持人的形象太那个了!你怎么不换个别人啊?”我笑了,十分开心,我说:“正好相反,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我没有因为要上公开课,为了演给大家看,而换掉我这个课代表。全班找一个主持人并不难,但是能够保护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并且能够使他克服自卑战胜自己取得进步却不那么容易。这一点,其实不止对他个人有益,对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和鼓舞。一个人受到伤害,所有人都不开心,每个人得到尊重,就必须有真正的对心灵的关怀……”
说到“课代表”,就谈谈我历来任命课代表的方法和原则。
如果是半路接的班,课代表我是不会改换的,除非课代表自己提出辞职,而这种情况我确实还没有遇到过,我遇到的都是毛遂自荐要做课代表的学生。而如果是我从头接的班,我一般不急于选择课代表,因为按照自然的坐序,我往往先确定小组长,由每排的第一名同学担任,负责小组的作业收发,即使是确定了课代表之后,作业的收发也仍然分解到小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减轻课代表的工作量,班容量大,每次全班收发作业,单靠一两个同学,时间上和重量上,都是很大的负担;二是为了给更多的同学创造与老师单独接触的机会,所以,当每个小组长把本组的作业交给我时,如有未交作业的同学,都会给我一个名单,我便叮嘱他们,迟交的同学,让他们自己来交。
课代表的选择,我更不会委托给班主任,除非班主任在未经与我商量之后就自定了课代表。那时,为了保护学生的尊严,只要该生不拒绝担职,我也就欣然接受。但是这种情况也很少发生,因为我总是提前给班主任打好招呼:课代表,让我自己来挑选。
一般人们都认为,只有哪科学习成绩优秀,可称表率,才能担任哪科的课代表。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从根本上来说,习得的母语,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多大的差别的,但是体现在语文成绩上却有了千差万别,那么只有一种原因,就是语文成绩差的同学,他(她)对语文这一科非常不感兴趣!所以,提高语文差生的学习成绩,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树立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于是,小小一个课代表,即可成为一个契机。
往往,接手一个高一后,通过与学生的全面接触,再通过一两次的小测试,班里语文差的学生,就摸了个底。这时候,就是我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记得1999年,那一年高一,我的课代表是由第一次语文小测中,两个班里的最后一名——闫浩和周占岩——分别担任的。征得了他俩的同意,我在班里一宣布,一片哗然。面对同学们不解的神情,我满怀深情地说:“我之所以这样任命,他之所以接受这个任命,是因为我们是在用这种方式表明我们的决心: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彼此都不放弃!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我们是一个整体,一个都不能少,我们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不能放弃!”
而在2004年,又是一个高一。我又把这方式向前推进了一步。那是在第一次月考后,之前,已经有几个语文成绩很好的同学向我自荐做课代表了,我跟他们分别座谈沟通,我对他们说:“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也欣慰于你们对语文的喜爱和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把这个机会留给更需要它的同学们,留给那些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组织活动能力并不强,但是很想提高自己的同学们。”孩子的心确实是水晶般晶莹透明的,他们都欣然应允了我的恳切,并悄悄为我保密,等待着未来的惊喜。月考之后,我把班里所有80分以下的同学请到了办公室,学生们忐忑地来到办公室,准备迎接暴风雨的洗礼,而我却意外地送给了他们和风细雨。我说:“把你们请来,不是为了批评你们。是有个事情,想征求你们的意见。咱们现在还没有语文课代表,我希望,课代表的人选就从你们当中选出。如果你们谁愿意参加课代表的竞选,就写一份竞选演说,给你们一天时间考虑,明天下午,愿意参加竞选的同学,把你的竞选演说交给我,演说不论长短,只要你能说明你的理由。提交了演说稿的同学,认真准备,下节语文晚自习,我们在班里公开竞选,由大家投票选举。”
第二天下午,有9个同学递交了演说稿。
之后的语文晚自习,在班里举行了课代表的公开竞选演说和投票选举活动,最后选出了一正一副两个课代表,他们分别是刘增海和刘毅。
通过这种方式选出来的课代表,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渐次提高,有目共睹。比如周占岩,初中时语文始终是弱项,高一来了就考个倒数第一,当了三年语文课代表,高考语文考了一百一十多分。而刘增海,到2004年12月份月考的时候,他的语文成绩就由原来在70分上下徘徊的状况,提升到了107分,连他的父亲见面后都一再表示惊诧,说他家儿子语文从来没有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但是,其对于全班语文学习所起到的作用,真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分数所能够衡量的。毫不夸张地说,在全年级的所有课代表中,往往是我的课代表工作最得力,待人最有礼貌。每次我出差,班里的课从来不用请人代,只需要安排给课代表,他们就能发动班里的同学来上课;每次组织活动,课代表都能够献计献策鞍前马后不遗余力而且一旦出现工作难题他们从不等靠总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记得2001年我们两个班学生合演话剧《茶馆》为全校做教改示范课,所有的服装道具,都是闫浩和周占岩两个课代表带领班里的男生自己解决的;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当他们已经离开了学校,不再是我的课代表了,一旦遇到好的素材和新闻,还不忘记给我提供,犹记得,连战来访大陆、李敖北大演讲甚至郭德钢的德云社的演出盛况……这些东西,我都曾多次在我的邮箱里收到来自大学校园里的我的课代表们为我搜集整理之后的一封封邮件!
孩子的心,是花园,你浇灌了一场春雨,就回放你满园的色彩。
“还记得那次,我们家里又闹矛盾了,我哭着离开家,含着泪写下那篇随笔,写下那篇满是痛苦伤痕的随笔。当时我只是想发泄一下。因为从小到大我从来都是将‘战争’的痛苦埋在心里,从不向任何人诉说。意外的是,语文老师竟主动找我谈话,那天我去得很早,在她办公室外等她,等了很久,要知道,这是第一次老师主动找我谈话。坐在办公室里,我开始时是那么拘谨。在谈话中,我发现她对我那篇随笔,那篇七八页的随笔记的是那么详细,分析得是那么透彻,连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她都能提起来,告诉我那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所表达出的感情。我很受感动,在这里,第一次有人愿意读我,原意帮助我,而且是这么好的一个老师,我很庆幸,。这次交谈我无法忘记,那些话语我无法忘记,那温暖的笑容我无法忘记。
上了高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灵被净化了,可以说这是史老师的功劳。因为她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要爱国、要爱家,要爱所有人,要宽容、要奋斗、要为自己负责。我喜欢一个人是需要理由的,因为她和善,她美丽,她愿意为每个人付出,她有一种气度,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气度……”(牙亚萌)
孩子的心,是田野,你播种下一粒种子,就收获了金秋的喜悦。
“初中的我,思想完全被封锁,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梦。一切都是课本中的教育,甚至梦都被锁定在一个范围内。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许久,就如那拉磨的驴子,眼睛被遮住,盲目地前行。初识史老师,我以一种不信任的心态注视着她。我认为她之所以是个好老师是因为她是个好的修理师,可以把机器变得更有质量。但我错了,听着她的话语,通过与她的交流,我的思想被解放了。
我是一个不善于交流的人,在她的影响和鼓励下,我竟然也开始写诗,我开始参加一些活动。在市运会上,我当上了小记者,开始大胆地采访许多人,从志愿者到裁判,从运动员到领队。我变得自信,我变得大方,我变得朝气蓬勃。
高一的我是个爱冲动的男孩,常常被这些或那些事所困扰。学习上的不得志,友谊上的处理不当,都让我很心烦。于是,史老师就成了我哭诉的井,在井边,我的心黯然落泪。哭过之后,一切都好了许多。不知多少次在史老师的帮助下我坚强地走过了那些曲折的路。后来,我学会自己走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人可以永远帮助你,但史老师为我指明了方向。
史老师尊重每一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同她论辩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她可以做到平起平坐,,她愿意听完任何人的意见。”(卢山)
孩子的心,是竖琴,哪怕是一个微笑,也能拨弹出最美的乐音。
“自从那天,她如同天使般降落在凡间,我的心中,便有了一股热情,我知道,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希望,那是她给我的。
她的美,那么不平凡,仿佛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它来自天上无际的银河边,来自月宫旁美丽的桂花树下,来自夜空中点点的星星。她带给了我希望。
我想,这是上天安排给我的奇迹,让我和她成为师生,成为朋友。
在一次次成绩的打击下,我失落过。一个人的一生中,失望可以有无数回,但绝望只有一次。是她的笑让我从绝望的边缘跨了回来。我真正悟出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快乐。
她的笑总是那样真诚、自然,暖人心窝。
那天下课,班里很乱。我正和同学狂侃,没有听到上课铃声。当我回过头来,看到她已站在门口。我吃惊地眨了眨眼,她回我一个迷人的微笑。我能读懂那是什么。很快,班里的同学感受到了天使的气息,静了下来。我被那快乐感染着,忘记了即将考试的那份沉重。我轻松地拿出了课本,开始温习。
沉浸于她的笑中,那是一种幸福。”幸福很短暂,还长着翅膀会飞“这是在我遇到她之前的感觉。但现在,我发现,幸福时刻围绕在我身边。因为,那笑无时无刻不在重现,在楼道里,在讲台上;在眼里,在手上;在故事里,在歌声中;在书上,在随笔里……
我相信,我赢得了上第的欢心。因为,他派美丽的天使来向我传递希望。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感谢你,美丽的天使,谢谢你飘逸的白纱裙,谢谢你圣洁的光环,谢谢你那纯洁的微笑!你带给我无限的希望。
史老师,你还记得这件事吗?那天下午,你给我的那个微笑,把我所有的压抑都融化了了,谢谢你!”(商北雁)
孩子的心,是清泉,只消你轻掬一捧,就能够映照见最清澈的天。
“过去的时光总是美好的,特别是和你在一起的日子。每天都会盼望语文课的到来。你,清新明快,就像绿茶,飘着淡淡的幽香;你,热情温暖,又像火焰,散发着无穷的热量。你批阅的随笔,每一句,都能读透我的心思,我好感动!不管我随笔写什么样的内容,你都会毫不厌烦地批阅,而且是一字一句地看,你好辛苦!也许你不觉得累,学生都信任你,告诉你自己的秘密,你只当自己是个倾听者,并把这当作快乐。你也信任我们,把你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们,就是那一次你的话语让我心为之一颤,在我看来,老师都是严肃的,高不可攀,神秘莫测,惟有你,是个特例。你的心,和我们在一起。
真的特别佩服你,不知道你怎么有那么好的洞察力,能看出我们的心思,怪不打愿意去你那里。不只是交随笔,和你交谈甚或只是看你一眼,都是很亲切的。和你在一起总是很放松。还记得分班之后我第一次去找你,你问我的话是:‘还适应吧,和宿舍里的同学关系还好吧……’我真的好诧异,因为你问我的,竟然和爸爸妈妈在电话里问的一样!我好感动!真的要谢谢你,是你鼓励我写诗,是你告诉我,要自信。还能回想起写第一首诗时的那份快乐与自豪:我会写诗啦!是你给了我张扬个性、发挥潜能的机会和勇气,我要衷心地谢谢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你那里拿随笔成了我的企盼。我喜欢去你那里,喜欢你拍拍我的手的那感觉,喜欢你对我微笑的那神情,我喜欢和你在一起。”(黄晨)
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可怕的莫过于冷漠,莫过于把单个的鲜活的个人,当作概念的集合的代码。一个个学生,我们可以不记得他们的分数,我们可以不清楚他们的学号,但是我们不可以不去关心他们的心灵,那一颗颗敏感而纯洁的心灵,最需要我们的悉心呵护,需要爱,需要关注。
在米切尔·恩德的《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里,第二十三章写到巴斯蒂安离开旧皇帝城来到雾海。雾海上的伊斯卡尔纳里人没有个体,只有集合,甚至当巨大的雾海乌鸦衔走他们的同伴后,他们也没有悲伤。因为,“个体在他们当中什么也不是。由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也就没有一个是不可替代的。”而巴斯蒂安要成为“这样一个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正因为如此他希望被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美的地方,也有丑的地方,在这方面聪明,在那方面笨拙,带着全部缺点——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一切才更可爱。”(米切尔·恩德《永远讲不完的故事》P356-357)
当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禁掩卷深思:在我们的学校教育里,多少教室如同雾海,“有和谐但没有爱”,多少孩子如同巴斯蒂安,渴望着爱与被爱,而孤独地跋涉在雾海上。
个性,自我,单个的心灵,独自的哀愁喜乐,期望与梦想,激情与痛苦,所有所有的这些属于丰富而单纯的心灵的东西,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都是无比真实万分真切而异常重要的。对于每一个正在生长着变化着的孩子们来说,承担着教育他们的责任的我们,真的不应该忘记: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着爱与被爱;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