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复班,魂归何处

(2007-06-26 10:05:17)
分类: 深深思,好好活:所见所闻所感
 回顾两年前的这些文字,真地感到着尘世的希望的微茫。微若尘埃的我,除了发出一点声音,还能做什么?刚才,在中医院里抓药,在众多的病人面前,我和医生谈论复读班的问题,我真的希望,能有关系到切身权益的人,能够明白,这是不公平的,能够发出他们反对的质疑的声音,能够从下而动,割除县中这个高复班的怪胎。而我所能做的,除了说出来,就是果断的拒绝再被裹胁到高复班的行列里去。除了这些,我还能做什么
 
高复班,魂归何处


    为什么高复班在校园又掀巨澜?高复班该向何处去?
    作为一种异化的教学形式,“高复班”热现象能否趋于正常,取决于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
    很多高中倾尽全力不择手段地建设高复班,乃至罔顾学校长远发展。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利益使然。
    本来,国办中学是不允许办复习班的,然而部分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各校的高复班不但熟视无睹,而且大力支持。因为目前,考评一个县,一个市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指标的完成情况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因高考失利而被一票否决的县市教育局长已是屡见不鲜。在这种高考指标大会战的血腥厮杀中,高复班无疑是一支最勇猛最强悍最坚定最迅捷的敢死队。一个县市,每个学校都蓄上这么一支敢死队,那么本县本市本校高考任务的胜利完成就有了充分的保障。只因甘苦自知,所以冷暖自保啊。同样,对于一个学校,无论是从校领导个人的利益着想,还是从学校生存发展的全局考虑,高考都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必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旦吃了败仗,新生不来了,奖金泡汤了,位子也就丢了。而教师呢?诚如拿破仑所言,不想带高复班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啊!在某些学校,一些资历相当的骨干教师,为了能够把持住自己带高复班的特权,明争暗斗,百般营谋,甚至以出走、撂挑子等手段给学校施加压力。为什么?因为高复班出成绩,出了成绩名利双收,怎么不让人眼热心急?
    所谓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追名逐利,乃人之常情。利益,本不是坏东西,可急功近利,就让人走火入魔了。惟分数排名是瞻的评价机制,成为急功近利的催熟剂。在高考分数面前,在市、县、校的名次报表面前,应试才是硬道理,其他都为遮羞布。趋利避害的本能,使人们在利益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在短期利益的生死博弈中,高复班就成了名利狂澜中的救生圈,谁抓住了它,谁就有了命。因此,惟有从根本上改革考核评价机制,高复班所赖以繁衍的温床才会消失。
    然而,高复班必须销声匿迹吗?高考不理想,考生就无权再做打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高考存在,只要高考还是一种选拔性的角逐,就必然会存在相对意义上的失败者。失败乃成功之母,在高考失败的废墟上,必然要建筑起高复班的大厦。
    只是,这座大厦的地基,不应在高中校园里。
    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已经是一种需要支付大量资本的产品。作为高中生,三年之内,交纳规定的学杂费相当部分学生还缴纳颇为不菲的计划外助学费用以购买自己所要得到的教育服务。因而,学校的教育服务,只能公平公开地付与本校学生。而高考失利再来一搏的众多复习生,他们高中已经毕业,如果他们还需要继续接受教育服务,自然就当继续支付资本。这项资本,应当自己买单,但是,在高中入学率开始逐年走高,班容量动辄八九十人乃至上百人,一个年级还要达到20轨的今天,在高中师资已经严重匮乏的今天,学校已经不具备支付这部分教育服务的能力了!因而,应当把这项资本付向社会,由社会组织力量来办学,专门提供这方面的教育服务,而非由本已与之结束了服务契约关系的学校来无偿提供。但是事实上,大批量的高分复习生在大办快办复习班的重点高中里,这类复习生居多不但不向学校支付任何费用,还可以享受许多特权,为了尽量招徕复习生,许多学校争相降低复习生入学分数线,有的只要三本上线即可全免一切费用,有的甚至三本上线不但免费而且根据分数予以奖励。笔者就曾亲见一所重点高中为得到一个高分复习生,允许他择班不算,还当下支付他3000元钱,并且每月提供生活费300元,还把他在普通中学就读的两个弟弟无偿转学到本校。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别人无权干涉。但是请问,学校反向支付的钱从哪里来?学校所大量无偿支付给复习生的教育资本由谁买单?这种对于复习生的无偿提供,实质上是对应届生权益的无情践踏!
    这种由社会力量组织的专门招收复习生的高复班办学模式,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已有诸多成功的先例了。打破校园教学的封闭与垄断,充分发挥社会的组织协调功能,高复班的生存天地,反而会变得自由宽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