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苏轼《雩泉记》

(2013-10-13 20:34:43)
标签:

旅游

分类: 追寻东坡


读苏轼《雩泉记》




读苏轼《雩泉记》

密州常山雩泉之记,碑在常山北面。

读苏轼《雩泉记》
作者:邱俊鹏 文章来源:诸城超然台 更新时间:2007-4-7 9:14:38


【引文】
  雩泉,是位于常山北坡山溪西侧的一眼自然山泉,泉水“汪洋折旋如车轮”,满溢成溪,北流而下,注入扶淇河中。古时人们多经此路到常山祈雨。
  苏轼深爱此泉,每登常山,必临其泉。祈雨祭神毕后,常站在泉边高坡上,北俯密州城,“雉堞楼观,仿佛可数”。尤其当祈雨应验,更是欣喜万分。为表达自己对常山和雩泉的喜悦之情,于熙宁九年(1076)四月,作《雩泉记》,以述心怀。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苏轼的真挚爱民之心。

【原文】  
  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2},不甚高大{3},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4},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于斯民{5},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6}。乃新其庙{7}。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8}。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9}。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10},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吁嗟常山,东武之望{11}。匪石岩岩{12},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维水作聪{13},我民所噫{14}。我歌《云汉》{15},于泉之侧。谁其尸之{16}?涌溢赴节。堂堂在位,有号不闻{17}。我愧于中,何以吁神{18}?神尸其昧{19},我职其著{20}。各率尔职,神不汝弃。酌山之泉,言其蔬。跪以荐神{21},神其吐之{22}?
   
【注释】
  ①熙宁九年(1076)四月十八日作。清乾隆《诸城县志》卷14《金石考》录苏轼本文,末有“(熙宁)九年四月癸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苏轼记”之语。《乌台诗案》“祭常山作放鹰一首”记载:“熙宁八年五月,轼知密州内,于本州常山泉水处祈雨有应,轼遂立名为雩泉。九年四月癸卯,立石常山之上。”癸卯为十八日,立石者即《雩泉记》。 雩(音于)泉:在密州诸城县南常山上。 雩,求雨的祭祀。  ②常山:《太平寰宇记》卷24“常山”条引晏氏《齐记》:“祈雨常应,故曰常山。”案东晋十六国时南燕晏模(一作谟)撰《齐地记》,《太平寰宇记》所引当即此书。 东武郡治:指密州治。西汉置东武县(即北宋密州诸城县),北魏置东武郡,其地在北宋密州,苏轼常以东武借指密州。 治,地方官署所在地。密州治诸城县(今山东省诸城市)。  ③不甚高大:常山今海拔297米。  ④雉堞:城上短墙。古代以雉计算城墙面积,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堞为城上呈齿形的短墙,也称女墙。  ⑤食:鬼神享受祭献的供品。  ⑥“熙宁八年春夏旱”三句:熙宁八年四月苏轼作《祭常山祝文》第一首,这是第一次祷雨。同年五月苏轼作《祭常山神祝文》,这是第二次祷雨。 再:两次。 响:回声。《易·系辞上》:“其受命也如响。”孔颖达疏:“如响之应声也。”  ⑦乃新其庙:熙宁八年苏轼作《祭常山祝文》第二首:“自我再祷,应不旋毂。迨兹有秋,岁得中熟。嗟此薄礼,曷称其德。陶匠并作,新其楹桷。岂以为报,民苟不怍。”“陶匠并作”二句即言更新常山神庙事。     ⑧易:轻视。  ⑨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礼记·月令》“乃命百县雩祀”。郑玄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 吁嗟:叹息。  ⑩遗(音谓):送交。  {11}望:帝王遥祭日月、星辰、山川。《淮南子·人间训》:“郊望尝。”高诱注:“望,祭日月、星辰、山川也。”本文望字用为名词。  {12}匪:同“非”。 岩岩:高大。《诗经·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13}聪:听。  {14}噫:叹息。  {15}我歌云汉:(云汉)为《诗经·大雅》诗篇,全诗忧旱求雨,苏轼此处用其义。 云汉:天河,银河。  {16}尸:主持。《诗经·召南·采》:“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17}“堂堂在位”二句:《乌台诗案》:“云‘堂堂在位,有号不闻’,以讥讽是时京东连年蝗旱诉闻,邻郡百姓诉旱,官吏多不接状依法检收灾伤,致令怨叹之声盈于上下。当时之人耳如不听,故《记》有嗟呼之诗也。” 京东:路名,密州属京东东路。 检收:当作“检放”,指验灾免税。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寻常检放灾伤,依法须是检行根苗,以定所放分数。今来二麦元不曾种,即无根苗可检,官吏守法,无缘直放。若夏税一例不放,则人户必至逃移。”  {18}吁:呼告。  {19}昧:不明。  {20}职:主管。《史记·秦始皇本纪》:“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著:明。  {21}荐:进献。  {22}其:岂,难道。
  
【译文】
  常山在密州州治之南二十里,不很高大,而从山上俯视州城,州城如在山下,城上短墙和城中楼观都隐约可数。从城中眺望常山,常山如在城上,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到哪里都可以看见它。常山神享受密州百姓的祭祖奉献,确实是合适的。密州临海多风,沟渠又不留水,所以经常为干旱所苦。在常山祷雨,没有不感应降雨的。百姓因为它可以信赖,有始终不变的德性,所以把它称为常山。熙宁八年春夏干旱,我两次到常山祷雨,常山神都感应降雨,像回声应答声音一样。于是就修理更新常山神庙。在庙门西南十五步的地方,有一口泉,汪洋回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如一,泉水溢满流出,直到山下。常山之所以能够保持不变的德性,出云为雨,守信于密州百姓,想必就在于它有这口泉,但泉没有名称,整治不严,农民轻视它。于是砍石为井,深七尺,广三尺二,在上面建亭,给泉取名为雩泉。
  古人称叹息求雨为雩。百姓现在为没有收获而叹息,为生活病痛而呻吟,也是很普遍的啊。可现在还有听见百姓叹息呻吟能怜悯他们,答应他们的要求,像常山雩泉一样可以信赖的官吏吗?我因此在神面前感到惭愧,于是写了如下一首《吁嗟》诗,交给密州百姓,让他们歌唱着诗来祭祀常山神并勉励官吏:
  哦,常山啊常山,这密州的被祭祀的山,它受到祭祀不是因为山石高大,是因为它美德不变。哦,雩泉啊雩泉,这常山上的清漪,它在细心倾听,百姓的呻吟叹息。我歌吟诗篇诉旱求雨,就在雩泉的一旁。是谁暗暗主持着一切?你看泉水应着节拍奔涌流淌。可声威赫赫的官吏们,百姓在呼号他们却听而不闻。我内心感到惭愧,我还怎么呼告求神?神主持微妙难明的事务,我主管密州日常的事宜。官吏们各尽你们的职责,神不会把你们遗弃。舀取这常山上的清泉,摘取这常山上的菜蔬。跑着把它们进献给神,神难道会拒绝而把它们吐出?

【简析】
  作为密州的长官,苏轼面对自然灾害、农民饥馑、社会治安、新法不便等多种问题,其中干旱就一直困扰着他。他在《次韵章传道喜雨》诗中说:“去年(指熙宁七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熙宁七年底他初到密州时在《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中报告当年的旱情:“臣所领密州,自今岁秋旱,种麦不得,直至十月十三日方得数寸雨雪,而地冷难种,虽种不生,比常年十分中只种得二三。”“且天上无雨,地下无麦,有眼者共见,有耳者共闻,决非欺罔朝廷。”《雩泉记》有“熙宁八年春夏旱”的记载。熙宁九年有《七月五日二首》诗,第一首说:“今年苦炎热,草木困薰煮。”九年冬的《雪夜独宿柏仙庵》诗也提到这一年“秋旱”。他在密州还写有六篇祭祝常山的祝文,更集中地记载了这三年的旱情。面对这样的旱情,苏轼进行了一系列祭祀活动。根据现存的材料可以知道,苏轼六次祭祝常山,其中四次是祷雨,两次是因祷雨有应而报答常山神。在常山神庙门西南十五步的地方有泉,据《雩泉记》“我歌《云汉》,于泉之侧”的话,常山的祭祀在泉边举行。熙宁八年五月祷雨后,苏轼就给泉取名为雩泉,斫石为井来保护尊重它,在上面建亭,写了《雩泉记》,立石于常山上。
  既然密州的干旱和苏轼的祭祀是《雩泉记》的写作背景,那么关于神和祭祀神的叙述自然就是记文的重要内容。苏轼叙述了常山的神秘力量:“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又以自己两次祷雨而常山“皆应如响”的事实来证明。这里作为自然界事物的常山已经被神化,成为神。苏轼还进一步推测常山的力量来自山上的泉,这样泉也被神化。苏轼的祭祀活动以及《雩泉记》的这些叙述,隐含了这样一种古老的观念:神存在,人与神能够交流,神能够施福祸于人。但苏轼对这一观念相信的程度如何呢?熙宁四年(1071)苏轼曾写《泗州僧伽塔》诗,说到祷神得应的问题:“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脚转。回头倾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这表明苏轼对祷神得应是持保留态度的。看来,苏轼祭神求雨主要不是迷信,而是在仪式化的祭祀行为中寄托愿望,表达感情。这样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下面的情况,即苏轼叙述常山和雩泉时,他的态度中有赞美,但缺乏崇拜,有感激,其中又渗透着亲近感。
  以神为榜样勉励官吏关心民事是《雩泉记》另一个重要内容。苏轼两次将神与官吏加以对比:“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吁嗟常山,东武之望。匪石岩岩,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维水作聪,我民所噫。我歌《云汉》,于泉之侧。谁其尸之?涌溢赴节。堂堂在位,有号不闻。我愧于中,何以吁神?”每次对比时苏轼都说他感到惭愧。苏轼关心民事,政绩卓然,他惭愧什么呢?他的惭愧固然可以理解为祭神时说的表示自责的得体话,但在《雩泉记》中,他的惭愧实际是指向那些对百姓困苦漠不关心的官吏的,他说到官吏的状况,是含着讥讽乃至谴责的。苏轼在御史台接受审问时就承认“堂堂在位,有号不闻”二句是“讥讽”。由于不满官吏现状,苏轼就以神为榜样勉励官吏关心民事,目的还是改善百姓生活,全文就这样从神落脚到人,流露了苏轼爱民的慈心,使这篇与祭神相关的记文洋溢着人间的情怀。□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著名苏轼研究家)



读苏轼《雩泉记》

 

读苏轼《雩泉记》

http://www.zcinfo.net/crt/ShowClass.asp?ClassID=7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