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2007-11-27 08:34:35)
标签:

艺术赏析

北京故宫馆藏

陶瓷器

分类: 艺术收藏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识。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花盆呈长方形,折沿,斜直壁,平底,四角有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书目字“十”。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鼓钉一周,分别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外底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一”。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蓝中泛紫,绚丽夺目。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六”。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炉折沿,短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起的直线纹。通体施青绿色釉,三足底部显露酱黄色。

    此炉造型仿青铜鬲,因此又称鬲式炉,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瓶洗口内敛,细长颈,斜肩,扁圆垂腹,圈足外撇,颈上凸起弦纹3道,腹中部凸起弦纹4道。里外满釉,胎体洁白,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通体所施的粉青釉,青翠碧绿,汁水莹彻,温润如玉,特别是器身凸起的7道弦纹,凸出的部分釉薄处显现洁白的胎骨,形成一条白线,俗称“出筋”,是有意识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衬托出青釉之美。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内塑贴两条游鱼,外壁刻凸菊瓣纹一周。口沿两侧各有两个穿孔,相互对应,可用于穿饰金属提环,以便于提携。此器釉色青翠,塑贴鱼纹清晰,是南宋龙泉窑的典型作品。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瓶小盘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颈部两侧各置一凤耳。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釉面开片纹,釉色青翠莹润。此瓶唯以典雅的风韵、秀美的造型、莹润的釉色,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弯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润,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圆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卷。通体施偏蓝的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的片纹,胎呈香灰色,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钉,并有镌刻的“乙”字。此洗工艺精湛,釉色莹润。

    至于器物外底所刻“乙”字的涵义,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盘敞口,折沿,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白釉。盘内圆心刻一凤纹,并饰有5组规则的褐色点彩,内壁刻缠枝莲花,花纹上随意点缀褐色点彩。盘外素面无纹饰。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壶顶部为凤头形,高冠,大眼,曲喙,凤顶花冠为注水口。长颈上凸起三道弦纹,圆腹丰满,宽圈足。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的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流、柄为后修补)。腹上部刻划缠枝花卉纹,下部刻划蕉叶纹。通体施青白釉,釉层较薄。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瓶小平口出沿,短直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圈足。肩部有弦纹3道。瓶身以“刻花”为饰,腹部刻缠枝牡丹花,下腹刻双层莲瓣纹。此瓶刻工刀锋犀利,深浅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乱,花冠丰满,花枝缠绕,俯仰结合。瓶通体施青釉,釉面晶莹温润,玻璃质感强,釉层匀净。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碗敞口,腹为六花瓣形,近底渐收,圈足。内壁蓖划海水纹,碗心刻划一游鸭,外壁光素无纹。通体以青釉为饰,釉色深沉,青中泛黄。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壶体造型为一男子,束冠,着长襟衣衫,双腿直立,微露双足。人躯体中空,头有孔为壶口,双手于胸前捧方口壶流,后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表情庄重肃穆。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匀净滋润,因衣纹线条折角处釉薄呈现出胎色而具有立体效果。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这是一尊宋代耀州窑烧造的青釉塑像,塑造一中等身材的伫立男像。其形像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平视前方,两腮微鼓,双唇紧闭,神态安详。头戴蝴蝶结饰物,身披由树叶缀连而成的长衣,左手托宝瓶,右手执草叶于胸前,腰间系一布带,赤足立于圆托上。通体罩青中略带黄色之釉。

    虽然像上未标注姓名,但塑造的应是人们崇拜为“药王”的孙思邈。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青黄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内、外壁分别采用剔刻放射性线条的方式表现菊瓣图案。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宋)之三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宋,高23cm,口径12.5cm,足径9.1cm。

    执壶撇口,直颈,四瓣瓜棱形椭圆腹,一侧置弯曲的长流,另一侧置曲柄,流与柄之间有双条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体施青绿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