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载酒凌云游”考

(2024-11-21 11:03:45)
标签:

文化

                  苏东坡“载酒凌云游”考

 

                                                         郎楷淳

 

 

                一、苏洵父子“载酒游凌云”存疑    

   最近去乐山,参观了乐山大佛和大佛所在的凌云山。

        乐山大佛景区规模不大,景区内除大佛之外,还有凌云寺、灵宝塔、载酒亭、苏园、东坡楼等景点。        其中苏园、载酒亭、东坡楼都与苏轼(东坡)有渊源。

   在凌云寺左侧的崖壁上,有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手书的“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刻字。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地理上眉山距离乐山不过七、八十公里,历史上眉山曾属嘉州(乐山),但苏轼终其一生,有据可查的路过嘉州,并停留只有一次。        

  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当时二十多岁的苏东坡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从家乡眉山出发,经嘉州,犍为、戎州、渝州等地去京师。虽然后来又因父母去世两次回眉山守孝,但并没有再游嘉州的记录。

        当年苏洵父子的旅行工具是木船,顺水一天可行驶五、六十公里。从岷江到长江,行程几千里,他们需要多次换船。

         苏洵父子经过嘉州(乐山)时,可能是换船,有短暂停留,父子三人写了同题诗《初发嘉州》。他们在嘉州游览了什么地方,是否载酒游凌云,三人的诗里均未提及,也没有其他资料的记载。

   在后的三十年(1059-1089)里,即苏洵父子三人经过嘉州,到1089年苏轼在杭州写《送张嘉州》诗,三人的诗文里均未提及路过嘉州有“载酒游凌云”之事。

        凌云山临江崖壁上的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手书的“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刻字,嘉州(乐山)地方志没有记载。 

      另外,“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刻字没有嘉州知事郭卫宸的落款。

苏东坡“载酒凌云游”考
图片:乐山大佛

      笔者根据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有关研究资料,对苏轼在嘉州“载酒凌云游”一说提出了质疑。

 

                  二、苏轼“载酒凌云游”来自《送张嘉州》

       现在了解的情况表明,苏轼在嘉州“载酒凌云游”一说,最早出现于明代,在凌云寺左侧的崖壁上,有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手书的“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刻字为证。

        苏轼“载酒时作凌云游”的依据,是苏轼1089年在杭州任知州时,写的一首七言古体诗《送张嘉州》。

       这时苏轼已有52岁,距离1059年经过嘉州已有三十年。

      《送张嘉州》。全诗如下:

        送张嘉州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

      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虚名无用今白首,梦中却到龙泓口。

      浮云轩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难入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笑谈万事真何有,一时付与东岩酒。

      归来还受一大钱,好意莫违黄发叟。

 

   据乐山政协周伦斌先生撰写的《坡借喻古地名,误用“汉嘉”到如今——苏轼诗中一个用错地名带来的影响》一文介绍,北宋元祐五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得知同僚张伯温将赴自己家乡出任嘉州(今乐山)知州,特以此诗相赠。

      苏轼的《送张嘉州》一诗,表现了苏轼对家乡的怀念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这首七言诗的主旨在前四句: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

  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翻译为白话就是,诗人少年(没有功名)时,不想做大官,也不想利用关系求官。诗人只想在家乡做个小官,过一种江上载酒游玩的闲适生活。

      《送张嘉州》写于1089年,苏轼已52岁,久历官场,功成名就。说“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是不符合少年时的实际的。只是表现了苏轼天命之年的成功者心态。

      后面两句,“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倒是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性格,希望在家乡过闲适生活,既当官,又好玩。

      根据苏轼的“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这两句诗,就说苏轼曾在乐山(嘉州)以船载酒观赏大佛、凌云山和三江风景,是没有说服力的。

苏东坡“载酒凌云游”考
图片:大佛、凌云山与三江汇合处

     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在凌云山崖壁刻上“苏东坡载酒时游处”,也缺乏可靠的依据。

 

                    三、《苏轼年谱》记载了苏轼的“三出两返”

      根据孔凡礼先生的《苏轼年谱》记载,苏轼一生中,共有三次出川,两次入川,所谓“三出两返”。

      嘉祐元年(1056年)至熙宁元年(1068年),苏东坡完成了其一生于川的“三出两返”,最终在34岁离川后一去不回,

      据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的记载,苏轼在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三出两返”的过程中,只有两次路经乐山(嘉州)。其余的出川和返川路线,都是走的川陕陆路。

      苏轼第一次出川是在嘉祐元年(1056年),其时21岁,父子三人一同进京赶考。据《苏轼年谱》载:“与弟辙随父洵赴京师。至成都……发成都,过剑门,经凤翔府郿县横渠镇,游崇寿院,经扶风,过长安,经华清宫,出关中,至渑池……五六月间,抵京师”。

       苏轼第一次返川是在嘉祐二年(1057年)。据《苏轼年谱》载:“四月七日,母程氏卒。讣至,父子仓皇返蜀”。这次走的是陆路。

       苏轼第二次出川是在嘉祐四年(1059年),三年丁忧,苏父洵决定全家离蜀。

       据《苏轼年谱》载:“十月四日,苏轼兄弟待父洵离眉州赴京……过犍为,题王齐愈、齐万书楼,途经嘉树、嘉州、龙岩、犍为,过宜宾,夜泊牛口。至戎州,留题寿昌院……过渝州、涪州,经明月峡,至忠州丰都县……过万州武宁县木枥观,题诗……发瞿塘,作《滟滪堆赋》。入峡,过巫山,经神女庙,过巴东……过秭归,作《屈原庙赋》……过黄牛峡,题黄牛庙……抵江陵,父子三人汇江行诗文一百篇为《南行前集》”。

      十二月,“三苏”至江陵,在江陵度岁。

      1060(嘉祐五年),苏洵52岁。正月初五日,“三苏”发江陵,途经荆门军、浰阳,渡汉水,至襄阳、隆中,过唐州、昆阳、叶县、许州,在许州苏轼始识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尧夫)。二月十五日,“三苏”至京师,赁居西冈一宅子。自江陵到京师,三人途中所作诗文又73篇,汇为《南行后集》。

       苏轼第二次返川是在治平三年(1066年)。据《苏轼年谱》载,治平二年(1065年),“妻王弗卒”。治平三年(1066年),“父洵卒”。遂“与弟辙舟载父洵之柩归蜀。过泗州、洪泽……泊樊口……过石首……过江陵……十二月,入峡。”

      实际上,这次归蜀,还带回了之前去世的夫人王弗的灵柩,并“遵父洵遗命,葬妻王弗于母程夫人墓侧”。一舟两棺,逆水而还。

     笔者认为,苏轼这次从水路归蜀经过了嘉州(乐山)。但由于是扶棺返乡,不可能“载酒凌云游”。

      苏东坡第三次出川是在熙宁元年(1068年)。据《苏轼年谱》载:“冬,辙兄弟免丧,东游京师……过益昌……至凤翔……过岐下……至长安……抵京师,兄弟皆居南园。”

苏东坡“载酒凌云游”考
图片:凌云山上的东坡载酒亭

       这次出川旅途争议较大,《苏轼年谱》为北上陆路出川,刘小川的《苏东坡》为“水码头上船,顺水下三峡,官船过荆州,车马向汴梁。”李一冰的《苏东坡传》更是一语而过,“轼辙兄弟再度携同家属还京”。

      从苏轼的“三出两返”看出,嘉祐四年(1059年),苏东坡第二次出川时曾停留嘉州,最有可能作“载酒凌云游”。

 

                  四、苏洵父子过嘉州的诗文未提及“载酒凌云游”

       苏氏父子于嘉祐四年(1059年)从家乡眉山从岷江南下,过嘉州、戎州,留题寿昌院……过渝州,抵江陵,再转陆路向北抵京师。三人是途中写了不少诗,收录为《南行前集》和《南行后集》。

       苏氏父子经过嘉州,做了短暂停留,三人还写了同题诗《初发嘉州》。

       此时的情况是,三苏在京师已名声大震,但还未做官,写的诗也比较低调,平和。

       苏洵的《初发嘉州》

      托家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

      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

       苏洵的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水急船快,奔赴京师的急迫心情。

 

       苏轼的《初发嘉州》

       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苏轼的这首七言古诗写出了诗人出发时的心情和江上的景色,其中,“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两句,写出三江汇流,经过凌云山的宏大气势。

 

       再看苏辙的《初发嘉州》

       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

       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

       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

       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

        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

       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

        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

        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

        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

        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

        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

        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

         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

        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

        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

        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

         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

         苏辙的《初发嘉州》比较详细地描绘了出发时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不甘平庸,大展宏图的急迫心情。

        笔者注意到,苏轼的《初发嘉州》和苏辙的《初发嘉州》,都提及了凌云山和大佛。

         苏轼写道,“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苏辙写的是“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

         苏洵父子三人的《初发嘉州》同题诗,集中反映了三人在嘉州的活动和对嘉州的总体观感。

   三人均未提到有表现闲情雅致的“载酒凌云游”。

         因为苏洵父子三人的首要任务是在丁忧三年之后,追回失去的时间,尽快赶赴京师,拿到官职,兼济天下,一展抱负。还不是“载酒凌云游”,享受优闲的时候。

         苏洵父子三人是举家离蜀,带了家人和财物,苏轼夫人王弗已有孕在身,也不是悠闲游玩的时候。

         另外,苏洵父子三人过嘉州时,已是阴历十月,嘉州三江口风冷水急,并不适合载酒游玩。

苏东坡“载酒凌云游”考
图片:“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刻字

    此后,除了苏轼52岁写的《送张嘉州》诗写了希望“载酒凌云游”外, 苏洵、苏辙的诗文从未提到过“载酒凌云游”。

 

                                       五、苏轼“载酒游凌云”是一种愿望

         最后,又回到苏轼的《送张嘉州》一诗。

        《送张嘉州》写于1089年,苏轼已52岁。距离写《初发嘉州》已有三十年。苏轼的仕途展转于华夏大地,苏轼在官场历练,文化素养,人生感悟等方面已十分成熟。苏轼形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独立、乐观和超脱的性格。

        苏轼这种性格的具体的表现是做官、游乐两不误,饮酒、赏月江上游。苏轼后期创作的一些著名诗词、文章都涉及到交友、饮酒、赏月、游江、打猎等活动。

       这些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6)、《赤壁赋》(108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1085年)、《石钟山记》(1084年)等。

       苏轼的《送张嘉州》与上述作品相比,不是那么出名,写作上也稍逊一筹,但同样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感悟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可以这样推测,苏轼希望能做汉嘉知州,能够“载酒游凌云”,是希望把他在江南一带做官游乐的生活体验带回家乡。

        细品这首诗的前四句,“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前两句表现了苏轼功成名就后的自信和傲气;后两句表现了天命之年的苏轼已认为“人生如梦”,追求一种悠然、闲适的生活。

       注意第三句前面的“颇愿”两个字,表现了想过一种洒脱、悠然的生活。这与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中表现的人生理念是一致的。

       苏轼载酒游赤壁已实现了,载酒游凌云是一种愿望。少年苏轼“初发嘉州”时没有做,壮年时有条件实现了。

       为了证实苏轼早年经过嘉州是否有过“载酒游凌云”之事,笔者特地电话咨询乐山大佛景区办公室、乐山地方志办公室和乐山市博特馆。得到回答是,乐山地方志没有苏轼“载酒游凌云”的记载。

      他们说,苏轼“载酒游凌云”的依据就是苏轼写于1089年的七言诗《送张嘉州》。

      笔者写了上述观点之后,又在百度查到了两则证明苏轼没有在嘉州“载酒游凌云”的资料。

      一是《封面新闻》(2019-04-16 10:14)载文《苏轼后人苏喜亮:东坡没做成“汉嘉守”,我做大佛守护人替他了愿》

       该文说:“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大文豪苏东坡未能实现的愿望,可能将由他的后人替他了却。

       苏轼三十六世孙、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苏喜亮说,希望自己能入选乐山大佛守护人,了却老祖宗苏东坡的未了的夙愿。

      苏喜亮说,尽管三苏与大佛渊源深厚,但因为一生命运跌宕,苏东坡“但愿身为汉嘉守”的愿望始终未能了却,“载酒时作凌云游”的憧憬始终未能成真。

苏东坡“载酒凌云游”考
图片:苏轼手书《送张嘉州》七言诗

      二是乐山名流、作家兼诗人李伏伽先生在《苏轼与嘉州》一文中说:

       苏轼传记和所作诗文,都没有直接说到他曾在嘉州读书或游览的话。他送张伯温诗“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是表示他的愿望;

       现今岩上的“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八字是明嘉州知州郭卫宸据此所刻;山上的东坡楼则本来是明代奸宦魏忠贤的生祠,魏败后才改祠东坡。山上其他有关东坡古迹亦为后人因景仰他而造作的。

         李伏伽先生的这篇文章,是笔者在写作本文的后期才查到的。笔者关于苏轼“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是晚年一种愿望的观点,与李伏伽先生不谋而合。

        笔者这篇考证文章的结论是,苏轼曾到过嘉州,但从未做过“载酒凌云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