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2012-10-24 11:05:32)
分类: 美术资料

    莫迪里阿尼,意大利杰出的绘画大师、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一八八四年,莫迪格利阿尼生于意大利南方塔什肯尼地区一个小镇。塔什肯尼阳光灿烂,在意大利美术史上,那里产生过著名的塔什肯尼画派,以色彩明亮著称。莫迪格利阿尼家境不错,父亲是个有罗马血统的犹太商人。十四岁那年,莫迪格利阿尼得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由此埋下病根,也就此放弃学业。为了使他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两年后,母亲让他学画,没想到他竟表现出艺术天份,其画有塔什肯尼画派的强烈色光。

    迪格利阿尼的短短一生中,其绘画题材和样式非常集中,他只画人物。通常说来,正式的肖像画应该有背景,大多是室内环境,可以揭示人物的社会状况,而肖像习作却没有背景,只有色调。莫迪格利阿尼处在这二者之间,他的肖像画多非习作,却不画背景,最多也只是几何形的抽象化了的家俱。这样的背景处理,不提示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状态,使人物本身得以突出。这是画家对人的关注,尤其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注。

    按理说,最能展现内心世界的是人的双眼,但奇怪的是,莫迪格利阿尼的许多肖像画,包括不少精品,却没有画眼睛,画家像古希腊雕刻家那样,将双眼留为一个平面,涂以单一颜色。其实,用我们今天的批评术语来说,莫迪格利阿尼画的是凝视,一种内向的自我凝视。关于凝视的理论,来自二十世纪中期法国心理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的镜子之说,认为幼儿通过镜子而开始了自我审视,这是人研究自身、研究自身与环境之关系的开端。到二十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化研究理论,强调凝视中的交流,如注视、窥视、对视之类,认为视线的交流,揭示了人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关系。莫迪格利阿尼曾经说,他笔下的人物,看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要说,他笔下的人物,像画家本人一样孤独,只进行自我交流。由于他们对外部世界一无所见,所以便没有眼珠,而所谓有目无珠,却正是只看自身的内心世界。这样理解,人物的抽象背景也就事出有因了,因为背景和环境并不比人物自身重要。于是,在另一些画中,即使画了双眼,人物的眼神也茫然空洞,似乎没有焦点,他们对外部世界视而不见。因此我还要说,莫迪格利阿尼的抽象只是表面形式,他的肖像画,其实是他对人的理解,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写照。

    也有研究认为,莫迪利阿尼的有目无珠,是一种着意的盲目。禅宗讲究有与无,讲究有中之无、无中生有。海德格尔的“存在”、“此在”与“彼在”,也涉及这个问题。

http://s15/mw690/5544a54anccc8763d655e&690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TITLE="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

http://s3/mw690/5544a54anccc879274e82&690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TITLE="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

http://s16/mw690/5544a54anccc875f3c93f&690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TITLE="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

http://s7/mw690/5544a54anccc8763311f6&690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TITLE="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

http://s9/mw690/5544a54anccc876505398&690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TITLE="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

http://s16/mw690/5544a54anccc87612607f&690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TITLE="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

http://s14/mw690/5544a54anccc87618345d&690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TITLE="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

http://s9/mw690/5544a54anccc876345178&690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TITLE="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人物作品欣赏"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