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叙事——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2011-12-24 11:35:4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叙事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概念

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是著名的美国学习理论专家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是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奥苏伯尔将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1]。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即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设计一个概括和包容水平高于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让学生先学习这一组织者,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这样的组织者被称为陈述性组织者。比如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常识中的使动用法之间没有形成词类活用的概念, 那么在教授使动用法之间教给学生词类活用的概念,以帮助学生把使动用法纳入词类活用的概念体系中,词类活用的概念就是使动用法概念的先行组织者。设计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用此组织者同化新知识,使新知识顺利、快速地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提供认知路线图。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概念,但原有的概念不清楚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间关系辨别不清,则可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这样的组织者被称为比较性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程序  

根据先行组织者的静态内容构成,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由三个阶段组成。

1、呈现先行组织者模式实施的第一步是呈现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概念呈现先行组织者。教师首先要解释先行组织者,因为先行组织者本身也是一个概念。必要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先行组织者的主要特征,加以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组织者。教师所呈现的先行组织者应该是简明扼要的。在这一阶段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与教师设置的先行组织者及学习的新材料发生联系,以便学生能更好的同化新材料。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是要唤起学生先前与先行组织者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以形成综合性的认知结构。

2、呈现学习任务这一阶段,教师要遵循逐步分化的原则将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即将较大范围的概念分化成较小范围的概念,使大概念成为不同层次的小概念,方便学生独立地学习不同层次的知识,了解不同层次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材料。最重要的是必须让学生有整体的方向感,能看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3、先行组织者模式的第三阶段是增强学生的认知结构。简单的说,就是要加强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中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综合贯通是这一阶段要遵循的重要原则,目的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习的材料,让学生把新学习的材料保持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可以通过四种途径来完成:要求学生回忆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要求学生概括新学习的材料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复述精确的定义;要求学生说出材料各方面的差异。以此来促进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