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须弥山石窟
(2025-08-21 09:24:08)| 分类: 足迹 |
须弥山石窟位于固原境内的须弥山上,须弥山是六盘山的余脉,并不高,但山头众多。石窟是北朝时始建,延续到隋唐,其后主要是修葺重妆。洞窟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个区域,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佛楼和相国寺区域。
中国的佛教是从西域传入基本是定论,中国境内大量的石窟也密集地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从新疆、甘肃到宁夏、陕西、山西,一直到河南、河北,按照时间和造像的风格,能够看到一条明晰的脉络。国内的大规模石窟造像始于南北朝时期,尤其在北朝境内,蔚为大观。固原地区也是佛教传播路线上的一环,而须弥山石窟是最直接的明证。石窟造像大致有泥塑和石刻两种,前期多采用泥塑,如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甘肃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而须弥山石窟基本以石刻为主,正是从泥塑到石刻的变换时期。后来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基本以石刻为主。
大佛楼是体量最大的一尊,是须弥山石窟的封面,开凿于唐代。初建时,大多在佛像前建设楼阁,一是美观,而是遮风挡雨。因此很多石窟有“寺”或者“楼”等名字,但如今木制的楼阁基本都已不存,只留下一些曾经存在的痕迹,如柱洞等。相国寺是一个典型的北朝覆钵式中心柱洞窟,开凿于北周,窟内有几尊大型的菩萨雕像,体积比大佛楼的雕像小,但比其它洞窟的大。雕像雕刻精美,并且因为洞窟曾经坍塌,佛像被掩埋,所以有幸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国内文物专家将相国寺的雕塑称作“须弥之光”,凸显了相国寺造像的价值。
须弥山下是一条峡谷,据说是水门关遗址,当年的交通要道。古代石窟并不是要建在深山老林,而是建在显眼的所在,方便人们瞻仰膜拜。峡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因此景区的宣传语是“丹霞石窟”。丹霞与石窟相映衬,佛像与峡谷相对视,须弥山散发神圣的光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