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明的逻辑
(2023-08-16 11:11:42)分类: 读书 |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子一直是生产率,但直到工业革命,人类总的生产率几乎没变。作者引入另一个衡量文明进步的尺子:风险应对能力,证明风险事件是暴力的主要驱动力。风险催生文明,“有用知识”可以提高生产率或对化解风险有益。文明是“创新”和“秩序”,秩序是目的,创新是手段,主要有:科技、迷信、婚姻、家庭、宗族、宗教、商业、金融、国家等。生产率解决正常情况下的生活,风险应对力决定非常条件下的生存。
人类创新源于虚构的“故事”,“故事”的有机集合构成文明。文明以迷信(巫术)为起点,血亲、姻亲关系增强化险能力,家秩序从母系走向父系,宗教作为有组织的信仰,以排他性道德社群形成合作互助体,商业和金融打造现代化避险体系,垄断合法暴力的国家通过社保福利保底。从个体到婚姻、家庭、宗族、宗教、国家,风险应对能力逐步增强。
农业社会,自然风险影响至大,但根本原因在人祸,风险防范及处置不力。迷信的威慑力使礼与道德秩序有了可能,基于迷信建立的秩序也是秩序。群居的集体主义文化是为了提升风险应对力,简单的公有制。婚姻与爱情是两码事,传统婚姻是出于功利的结盟,不是浪漫爱情的结果。家庭以婚姻为基础,婚姻和家庭制度是一套产权体系。从母系到父系,形成更大规模宗族,更能最大化族内资源共享与风险分摊效果。
天神崇拜带来宏观秩序(大巫),祖先崇拜带来微观秩序(小巫)。儒家体系带来社会和谐,土地国有、交通发达、金融市场兴起使家秩序(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摊体系)瓦解。个人人格独立与个人经济独立相互支撑。
大灾成就宗教,信仰(包括迷信)组织化成为宗教。宗教为统治者服务,不断改变自己与历史发展同步。宗教与商业、金融,“义”“利”之争。宗教化的组织趋向衰落,但宗教精神不衰。
商业贸易有助于平抑风险,朝贡帝国体系VS市场帝国体系,近代海上丝路中国受到西方影响大于中国对西方影响,输出商品而非文化(文化圈不同)。一神教以宗教力量驱动全球贸易网络的扩张,靠枪炮来维护利益。
当国家成为主流社会组织形式,其它避险方式都成为配角,政府是最后的“安全阀”。只有政府缺位,人们才会求助于其它方式。现代福利国家将风险由个体聚集到国家整体,国家风险增大,从自然风险到人造风险。区域联盟是未来分摊风险的趋势。
一切问题都是文化问题。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经久不衰的文化体系必然因为给社会带来价值而被接受。文化体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是限制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
欲望引发贪婪,风险造成恐惧。选择文明还是野蛮,取决于成本和收益。风险不会消失,人与风险的博弈将持之已久。国家之后,跨国公司或会成为新的世界架构组织形式。
作者是金融经济学家,金融经济的本质是盈利,而非平抑风险,平抑风险只是副产品。作者过分强调了金融的作用,在实体经济返潮的当今,恐怕会被打脸。作者十分推崇美国的金融实践,认为是造福世界,其实也可能是祸乱天下,越来越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证明。
中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都有各自特点,其实不只是中西方,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民发展路径各异,这才是文明的魅力。世界不可能步调一致,也不可能走同一条路,求同存异,百花齐放。但这些不同并非本质区别,而只是表面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背后是共同的人性选择,没有高下之分。某种发展形式在某个时点、在某种土壤里落地生根,蔚然壮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不一定也没必要成为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圭臬。
文明的发展更多地源于意外,而不是来自于精心的设计。各种“家”们总愿意把无序的东西纳入一种秩序中,套上某种逻辑,然后自圆其说。逻辑是一种思考方式,而不是历史的真实,用逻辑解释一切,只能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