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旅: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分类: 足迹 |

中国古代历朝都尊孔,全国各地有很多,北京的孔庙与国子监毗邻,从建筑规模和规制上来讲,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北京孔庙始建于元代,布局与各地孔庙大同小异,主殿是大成殿,供奉孔子及其弟子。孔庙有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中有198方进士题名碑,题刻历代进士5万多名,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都能在其上找到他们的名字。进入第二进的门口边有乾隆仿制的秦石鼓,因石鼓文而著名,原件藏于故宫,有一个专门的展馆。第二进院中有孔子的雕像,台阶之侧有“触奸柏”,据说奸臣来时,树枝会摇晃打掉奸臣的帽子。甬路两旁有11座记功碑亭,每当朝廷有重大功绩,就会告太学,刻石记之,比如清朝初年平定回部、准噶尔等叛乱。第三进为一独立的小四合院,名崇圣祠,祭祀孔子的五代先祖。
孔庙和国子监之间的夹道,树立着由189座石碑组成的石林,这就是乾隆时期著名的《石刻十三经》。刻经是古代的传统,是为了文化传播,官方拟定版本,防止误传讹传。另外还有其它一些珍贵的石刻,北京作为首都,好东西太多了,在其它地方,单独一件都是镇馆之宝。其规模仅次于西安碑林,全国第二。

国子监又名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历朝历代都有管理教育的机构,但培养人才的方式各不相同。以国家的力量培养人才即太学,北京的太学建于元代,明清两代一直沿袭。进门有一座三门的琉璃牌坊,很有气势。主体建筑是名为“辟雍”的大殿,四周有水,形如璧环,是古代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地方,皇帝登基后要到这里讲学。有一种砚台,因其形制类似辟雍建筑而被称作辟雍砚。
国子监跟孔庙都与教育有关,国子监的监生常到孔庙拜谒孔老夫子,就像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所以现在合在一起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中除正殿外的房屋都建成小型的展览室,常年进行各种小型的主题展。
正逢暑期,很多学生都跟着老师来这里参观,沐浴古老文化的氛围。国学风起,希望人们能够学到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将真正优秀的国学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