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择校”择什么最重要?

(2010-02-25 15:35:23)
标签:

择校

上小学

教育理念

育儿

分类: 守望成长微教育

小学“择校”择什么最重要?如何帮助琪琪选择到比较理想的小学,是我今年必须考虑和行动的头等大事。

在南京市,教育部门原则上是按照户口和居住地来分配学校,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根据实际状况来择校,只不过前者不需要花钱,后者则需要掏出万元以上不等的择校费。

家长们是选择按部就班地在所在学区对应的小学上学,还是另辟门路选择自己认可的“好小学”为好呢?

我个人认为如果就近选择的学校基本吻合家长的教育理念,那当然是上上策,肯定应作为首选,既避免了搬家之苦,又能使孩子接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如果理念上有冲突,还是应尽最大能力选择到比较合适的学校为好。

所以问题的焦点应是如何介定“好小学”的标准。即择什么?

 

目前小学的教育基本上有两种模式并行,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过有的学校只是借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路。

国家从教育强国的大理念出发,有专家乐观预测在未来五年之内,国内的教育形式一定会有天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应试教育的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将处于逐步没落的过程之中,之所以暂时无法走下舞台,那是因为新的一种模式还正在孕育之中,另外还有各方的利益博奕因素、和教育惯性因素、理念因素等裹夹其中,但不管路途如何曲折,教育现代化将是必然之路。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基本元素是什么呢,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了?

如果学校的教育理念仅仅停留在诸如建立责任、传授知识、爱学习等基本的传统教育理念上头,确实显得有点落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如果学校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大肆炫耀的资本,以丰富的应试教育经验而沾沾自喜,虽然有很多家长挤破了头皮想往里冲,说句心里话,我有点胆战心惊,唯恐躲之不及。

 

我真正欣赏的是那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学校。

首先校长领导班子一定是教育理念超前的一群精英,他们拥有一套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教育利器。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呢?

我感到最基本的一个理念就是:“用明天的趋势教育今天的孩子”。

而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知识打个包硬塞给孩子们,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按照未来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有的放矢地培养基本素质和传授必要知识及技能,在这样一个鲜明的教育理念下就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比如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显得重要,选择愈多,挫折也会愈多,那么情商的教育就比智商的教育更重要,如果学校能经常开展情商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一定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再比如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朗,各国之间的频繁交流一定少不了,英语的学习就显得特别重要,虽然很多学校是从三年级开始正式学习英语,但确有一部分学校是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英语教学活动,只不过是以提高孩子学习兴趣为主的趣味英语的教学,而不是以考试和成绩为目的的学习,包括唱歌和做游戏等等,为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就必然成为学校的优势之一。

再比如理财从娃娃抓起;积极开展环保和科普系列社会活动;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讨,重视激励性教育,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育才先育人。

总之,一个好的学校一定是先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再引导孩子逐步建立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才是知识的累积和技能的培养。

帮孩子择校,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追求考试高分和题海战术只会削弱很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战斗力,我们真的需要化点时间读几本关于未来学的书籍,掌握一点未来学知识,学会判断基本的未来发展趋势,还要有点超脱性地梳理一下自己关于教育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包括:既需要前赡性的思考,还不能超越现实地去求全责备,允许学校里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一定要知道学校的主要优势在哪里,即使有一些劣势,家长还可以努力在家庭教育中作一些弥补。

同时再详细收集周边相关的一些学校信息,看一看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老师的教学方法,间接了解前几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家长反映,梳理一下自己的人脉等等。

我想,做个有心人,尽心尽力地为孩子选择一所比较满意的学校,应是我们每位热爱孩子的家长责任份内的事情。

退一万步讲,如果国家政策有变,孩子只能在学区小学内上学,同时又和自己的教育理念不相吻合的话,我们家长只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随遇而安,同时再尽力弥补学校教育中不足的地方,那也是上策呀!

真心祝愿每位孩子都能如愿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