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渊洁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2010-01-15 11:48:59)
标签:

起跑线

上学

教育

育儿

分类: 守望成长微教育

我小时候特喜欢听郑渊洁的童话故事《舒克和贝塔》,今天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向郑老师拍砖,完全起因于郑老师写的一篇小小博文——《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他在文中大声呼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呢?

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当然不一定能一直赢到终点;但孩子输在起跑上,就一定能赢得人生吗?我看未必,就像我们平常下围棋,在布局上先输上几手,进而步步受挫,至少绝大多数状况是如此,至于像郑老师这样凤毛麟角的高手,由于自学能力超强,心理素质超高,就是让对手几子,又如何,再说输在起跑线的孩子就一定具备很好的想象力吗?这里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度。

 

其实郑老师写这篇博文,本意可能是想激励那些已经输在起跑线的孩子,不要急躁,可以向我学习呀,但却被一些放松孩子成长的父母们找到一个心理平衡的理由,因为是大名人讲的话嘛,而且还是个著名儿童作家,儿子培养得又相当成功,这不,上周就碰到一位好朋友,他谈起郑老师,头头是道,他说:“童话大王郑渊洁都很清楚地说了,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什么多大关系,何必像你这样,整天教孩子这个那个,你不嫌累,我还嫌累呢?”我不知道郑老师听到这些话有何感想?也许已经远离了他写这篇博文的初衷了吧,说白了,郑老师的这篇文章当仁不让地成了“自由放养孩子”一种理论上的幌子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郑老师的成长背景。

首先郑老师所处的那个时代,大家还没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只要稍微用功一些,再加上一些资源上的配备,就很容易脱颖而出,就像赵忠祥和朱军进中央电视台比较容易一样,去年中央电视台组办主持人选拔大赛,知道的人一定深有体会,那个竞争激烈程度用白热化已是难以形容。

再说像郑老师这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感悟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我们的孩子不仅仅输在起跑线上,还同时输在自我学习能力上,输在脆弱的个性上,难道还写信去责骂郑老师不成?说就是听了郑老师的话,让我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最后竟然成了一步输步步输的结果,谁有前后眼?一定能预想到这一点呢?

老师所处的那个时代,上小学一年级的要求也许只会数数1-100就行了,现在能行吗?在南京市如果想进任何一所名校,没有知识储备和基础根本就过不了入学考试一关,砸再多的钱也不管用,因为语文老师会直接问:“我们学校入学的孩子都会拼音,所以上课的进度会比较快,不知你的孩子能否跟得上?”,数学老师也会说:“入学的孩子都会100以内加减法,所以教学进度会适当加快些。”如果孩子每次考试都垫底,能有好的心态去面对吗?孩子总不至于在考试垫底的情况下还乐观地跨进家门,并且喜笑颜开地说:“妈妈,妈妈。我又考了个倒数第一名!”妈妈也开心地答道:“很好呀,毕竟也是第一名嘛”。得赶紧摸摸母女俩的额头,看看有没有发烧?

 

其实,在现实社会里,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比较容易赢得老师的喜欢和同学的尊敬(尽管这里的起跑线有多种含义),孩子同时也会有真正饱满的自信,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现自我!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的想象力才能得到正常发挥和展示。(当然也不排除起先没有赢在起跑线上,但后劲很足,最终后来者居上的可能性,但这仅是其次的选择,而且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行)

 

请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清朝学者钱鹤滩的《明日歌》,让孩子努力赢在起跑线上,就须从今日一点一滴地做起。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请南京籍的博友留下足迹并加入圈子:南京读书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