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哑吧跛脚语文育儿 |
分类: 守望成长微教育 |
昨天我写了一篇博文《拯救男孩不如说拯救教育》,说到教育如果不进行与时俱进的深层次改革,其它所有的拯救活动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今天我就语文这门课程,折射冰山一角。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那就是学了十年英语,竟然学到的是“哑吧英语”,做起英语考试题,次次都能得九十分以上,可是轮到与外国朋友说上几句话,那就象置身于云里雾里一样!许多人化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为了努力学好英语,到头来只学到一身“哑吧英语”,却抛弃了本应有的专长和理想,不能不说是学习生涯中的败笔!
说起“哑吧英语”,我们毕竟还能找到一点心理平衡,那就是缺乏地道的英语环境,我们总该为学好自己本国的语言而感到骄傲吧,果真如此吗?
我在企业里从事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很清楚的知道,一个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竟然写不出象样的计划表和工作总结,甚至有些人还不知道如何写工作日志,写起来还错别字连篇,更别谈搞什么研究报告和方案策划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也非常欠缺。这些难道不都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吗?
昨天我还在小区里听到一位中学生深切地感叹道:“我恨死《长恨歌》了,它把我的头都背大了!”(言外之意,这位学生根本就没有感受到该诗篇的美好意境,如何又能提高学习语文的感悟力呢?而且一定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类似想法),大家都知道《长恨歌》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以“爱情”为主题的一篇经典之作,每个人理解这篇文章的最佳时间是不同的,如果工作几年以后再来回味一下这篇诗作的妙处,也许更好,再说回味就一定要整个地背下来吗?何况还需要一位从来没有体验过爱情的中学生来死记硬背地朗诵出这篇120句的长篇诗作,真是中国语文教学上的一种悲哀!象这样一种语文教学又何止一篇《长恨歌》呢?恨来恨去恨死语文了,还能让学生学好语文?
人类的宝贵遗产中有无数篇诸如此类的经典佳作,为什么一定要人人都会背这一部作品呢?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才能培养出某个领域的泰斗。
说白了,现在的语文教学还仍然是延续几十年来一贯制的老掉牙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与时俱进,哪怕学得再好,也是“跛脚语文”,何以见得?
学好一门语言要充分发挥其三项功能,其一是用口头语言的完整表达;其二是社会化的交流、沟通和谈判;其三是书面语言的沉淀和信息传导。有的放矢地针对这三项功能对孩子进行重点教学,相对应的便是演讲能力、答辩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三项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再由各位语文老师根椐自己的教学特色分解成若干教学小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紧紧地贴近未来的社会需求,而不是会背几首《长恨歌》,就提高了日常沟通和谈判的能力。死记硬背的能力并不是最终目的,它仅仅是一个学习过程,围绕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配置孩子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作为教材内容是最可行的办法,甚至可以配置多套教材的分类学习方法。多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训练和答辩,多让孩子运用作文的各种形式抒发内心的真实体验,而不是教学生学习如何堆砌词藻,象朱自清的白描散文以及李白的优美诗篇,那可都是由感而发呀。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如何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呢,那首先就是教材要让孩子感兴趣,教学方法让孩子有兴趣,多让孩子多读精典作品,当然要尽要能多地考虑到各类孩子的爱好和需求,多添置几部作品给孩子选择不好吗?而不仅仅就是那四大名著或者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甚至可以由孩子自行选择,信任就是一种力量,信任能激发无尽的潜能,信任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特别是语文的学习。最关键的还是教学目标的纠偏!
最后还想补充一点,让孩子从小囫囵吞枣地大量背诵唐诗宋词和经典名句,而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与其说是炫耀,不如说是对孩子的摧残!(这里特指大量)
让“跛脚语文”成为历史!热切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