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情家文化洋文化幼儿教育育儿 |
分类: 守望成长微教育 |
在圣诞节来临之际,我们只要步行到大街上,无不感到圣诞节所带来的欢乐景致,到处是悬挂的彩色充气球,店堂里还有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洋文化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
近几年来,各种洋式教育登陆很多大城市,包括蒙台梭利早教机构以及英、美、澳籍人士举办的外教英语培训班应有尽有,尽管
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外文故事书籍,以及传播外国文化的图书和音像制品,还有商店里的洋气服饰、穿戴和箱包,尽管很多东西都是由中国人亲手制造,可是打着洋品牌就能卖出好价格,顾客就愿意买帐。
各式西式餐厅和西式小吃也总是人满为患,尽管食品的原料主要产自本地,但卖的就是那份洋文化的内涵。
在遥远的美国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案,我们都能通过快捷的网络或手机等先进通讯工具,几乎与美国当地人同时获悉这一头条新闻。
甚至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文字都能够相互自动翻译,按一个键就从汉文译成德文,再按另一个键,又可以把西班牙文译成汉文,从而实现与外国人真正无障碍地交谈。
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形式到内容上向国人传播着洋文化,从而不断冲击传统的家文化。
可是在大多数国人的内心深处,要想做到真正的认同洋文化,还非常遥远……
很多移民到美国已几十年的华人,至今依然保持着传统家文化的特质,从喜欢一大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地过传统节日,还是到日常的行为规范都是如此,譬如,尊敬长辈、勤俭朴素、不过分张扬、谦虚谨慎、重视榜样教育等等传统美德最终得以世世流传和发扬光大。
之所以洋文化难以撼动根基深厚的家文化,是因为家文化是一个亲情文化,依靠亲情作为纽带发展自己的家族事业,从而带动自身的发展,香港和台湾就有很多发展非常好的家族企业,包括船王包玉刚、橡胶大王李嘉诚,塑料大王王永庆等等,所以中国人重视社会关系学就显得理所当然了,这门深奥的学问对于洋人那是一辈子也学不来的,因为文化根基大不相同。
而洋文化是法制文化,是靠严厉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个人自律来规范化的,国人一直都在学习着,进步着,从实际效果来看,远远比不上家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大。
以上说了如此之多,其实还是想回到幼儿教育这个主题上来。
我昨天碰到一位好友,正好聊到啃老族这个话题上来,我说:“我宁愿女儿以后时常到我这儿来啃老,享受一家团圆所带来的亲情和家的温馨,而不愿她远在美国,而忘了我们这个大家族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至于她是否顶着专家的帽子或富翁的身份对于我来说,真的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正好我那位朋友同时又说到另外一件事,有位成功人士,从小就被父母寄宿在国际学校里成长,接受正宗的洋式教育,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而后又到美国著名大学留学,有一次和亲生父亲一起到酒店里就餐,当就餐完毕以后,他对父亲说:“我习惯了AA制”,于是只付清了自己的那份饭菜钱,而他父亲的饭菜则由其父亲支付,也许这件事发生在西方国家,根本没人会觉得奇怪,因为他已经过了十八岁,完全是另外一个主体了,如果我是他的父亲,只会觉得很尴尬,甚至有些懊悔。
如果为了孩子能早点独立,而牺牲家文化所带来的亲情的话,我宁愿选择孩子迟一点独立,我宁愿不让孩子早些分床睡,而陪孩子在一个被窝里多睡上一年,我也决不会为个人争名争利的那份事业,而置孩子于所谓的寄宿学校,迫使孩子逐渐淡忘亲情,更不会为了顾忌那份虚无缥缈的所谓创造力和想像力,而忽视对她的纠偏。
有些家长会断章取义,认为西方的幼儿教育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于是就不计原则地纵容孩子,比如,孩子欺负别人了,还错误地把这种行为标记为示好,或者是竞争的胜利者,甚至有些家长还乐观地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尽快找到适者生成的秘钥。
也有些家长认为西式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而忘了同时教育孩子也要学会谦虚谨慎,于是一个劲地赏识,不识时宜地过多赏识,往往造成孩子自信过头,以至于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浮夸、目中无人、骄横跋扈的不良个性。其实真正的自信是需要建立在有丰富内容的基础之上,不然一团虚无飘渺的自信一旦遭遇寒流,就容易使孩子措手不及,反而会迅速冻死刚冒芽尖的自信。
其实最可悲的莫过于那些邯郸学步的家长,既学不到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又丢弃了传统的家文化,对于像我这样顾“家”的父母来说,是不会轻易让洋文化钻空子冲淡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