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孩子缺失了情商教育

(2009-12-21 13:56:28)
标签:

教育

育儿

情商

应试教育

分类: 守望成长微教育

昨天拜读了史蒂芬周写的博文《“男孩危机”其实是父亲的危机》,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孩子的情商教育。

有一份权威的调查报告显示,有30%的小学生和35%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厌学率达20%33.3%的中学生感到学习有压力,其中,以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厌学和逃学现象比较突出。甚至一些还处在花季的青少年,竟然因为无法承受应试学习的压力,而提前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有两名中学生自杀前曾在遗言中写道:“我不喜欢这个世界,学习的压力真的很大,让我喘不过气来……我希望你们都能够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有个好的将来,不要像我竟输给了学习。所以我必须选择离开。”

还有一名清华大学研究生自杀前留下遗书说:“对不起,我找不到工作,爸爸妈妈,儿子不孝,找不到工作……不愿意成为家里的拖累,这就是我选择……的因原(原文如此)”

(这段资料节选自傅中国的专著《起诉教育》)。

 

当然我们尽可以像《起诉教育》一书中所述,把这一幕幕悲剧归罪于应试教育,是只重智商、分数和名次下的畴形产物,可是美国并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和束缚,为什么也是屡屡听说有校园枪击案,或者研究生露宿街头的故事呢?

按辩证法的思维来解说,就是外因是诱导,内因起主导作用,说得直接了当一点就是相当一部分悲剧是由于孩子从小缺失情商教育导致,虽说按国家规定的素质教育大纲,有比较完整的德、智、体、美共同发展之说,但在强大社会竞争的现实环境中,再加上品德教育课和美育课只重形式不重效果的教学方式,使得全社会包括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都普遍认为只要搞好智商的发展就是赢者这样一个片面观念(或者称价值观),因为一直都没有直接的考核指标来对应情商的高低。

事实上.在人口的急剧膨胀、就业渠道的缩小、知识大爆炸等各个发展通道都很拥挤、竞争都很激烈的现代化大社会里,情商的重要程度甚至要占据成功指数的80%以上,作为家长们,千万别把孩子情商的培养,变得忽隐忽现。从小就重视孩子的情商教育,真的是刻不容缓!

 

我非常欣赏情商专 家张怡筠博士的口头禅:“EQ其实很简单给了我们家长极大的鼓舞和热情。

先摘录一节张怡筠博士关于情商内容的精彩描述,只因为这段文字比所有关于情商的定义都来得通俗易懂,发人深省。

先来做个测试吧!

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你:“今天在学校有同学打我!”

身为父母的你,这时候的反应会是……

答案A——“这种小事别放在心上。”

答案B——“你不会也教训他吗,你有没有打回去?”

答案C——“我现在很忙,晚一点再说。”

答案D——“还好吗?有同学打你,所以你很委屈?”

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让我们公布正确答案吧!重视孩子情商的父母亲之答案,会是最后一个——D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情商高手的基本功,就是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要能很快了解自己的当下情绪。因此父母在这个情况下,应先帮助孩子辨识出现有的情绪状态:“所以你不开心了?”,“所以你感到委屈了?”。

帮助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状态,会带来两个天大的好处。

首先,孩子可以从中明瞭,接下来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那个“对方”。

也就是说,现在真正该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对方理论,而是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困扰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反应,那么随后该努力的,就是如何调试情绪,做出合适反应。

其次,孩子可以从中学会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次挨打,心理难受,以后就知道了,若去打别人,别人也就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深刻的情绪体会,有助提升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所以从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会是个一举两得的做法。

在协助孩子辨识情绪之后,接下来,爸爸妈妈就可以再问:“你要不要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个很重要的亲子沟通方式,当父母学会发问及倾听,孩子就会愿意开口说话,培养良好的亲子沟通习惯,会让彼此的沟通畅行无阻。

 

在这篇精彩的描述中,张怡筠博士用很通俗的语言提炼出了情商教育中几个最为基础的环节,我想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谈一谈实施情商早教的点滴体会。

第一层体会:正确识别各种情绪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但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包括高兴、生气、忧虑、失望或害怕等,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正确识别这些情绪,以及他们的来源,这是情商教育最基础的一环,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凡事都不加思考、很冲动的习惯思维。

就算孩子现在已经有类似的不稳定表现,但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来进行纠偏。

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时常询问孩子:“你现在是什么心情?你感到妈妈现在是什么心情?”或者冷处理片刻,让孩子自己冷静地思考一下,在他的大脑里能否找到类似的情境来进行比较(这里的情境也包括对所读童话书的感知,所以多看多听乐观向上的故事有助于孩子积极地思考),促使孩子进行正确地识别自己和别人的各种情绪,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进行正确的积累,孩子在今后再遇到类似的状况就会有正确的分析,甚至会养成凡事冷静的心态。

 

第二层体会:给情绪正确分类,并贴上不同的标签。

当孩子能基本正确识别自己和别人的各类情绪,就需要给这些情绪贴上相应的标签。

比如昨天早晨我就对女儿进行了一堂如何给情绪分类贴标签的教育。

由于早晨起床的时候,我指导女儿穿衣服的次序不对,女儿就说我是个笨猪,我并没有生气,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她一定是把我贴成《三只小猪》故事中的第一只小猪了,琪妈对琪琪说:“你这样说爸爸,爸爸一定会生气的!”。

可是琪琪却说:“爸爸没有生气呀,你看爸爸还在笑呢。”

我倒没有直接质问琪琪,只是间接地引导她:“你认为妈妈像什么?”

琪琪说:“妈妈像第三只小猪,聪明勤劳!”

我又问她:“琪琪呢?”

琪琪出乎预料地说:“琪琪是那第一只小猪,懒惰,这么晚还没有起床。”

我自嘲地说:“那爸爸还好一点,是那只第二只小猪,是吧。”

琪琪点点头肯定地说:“爸爸就是那第二只小猪,有时聪明,有时糊涂。”

此时,一切已经明朗,女儿并没有贬损我的意思(就算是贬损,也没有必要一时气极,应该积极与女儿友好沟通,探寻源由),只是表达有些欠准确而已,我于是告诉她:“你说爸爸是笨猪,爸爸之所以不生气,是因为爸爸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换作别的小朋友,你可千万不能这样贴标签,要说好听一点的,这叫礼貌,知道么?”,琪琪反应也快:“应该说他们聪明和漂亮。”

我点点头说:“这样就对了”。

很轻松的一堂课结束了。在这一堂课上我教她如何给情绪正确贴上标签,凡事要有耐心,要积极沟通。如果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反过来大骂孩子一顿,则一定会事与愿违,甚至几个人都会很不开心,最糟糕的是孩子会产生错误地理解,并对情绪贴上错误标签,如此日积月累,就会出问题。

 

第三层体会:多关注和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

首先需要让孩子学会抓住情绪中的重点,尽可能排除或放弃次要的环节;

什么才是情绪中的重点呢?一定是积极乐观的情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心情的愉悦,还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大家都很愉悦,比如,亲子阅读,妈妈和孩子都沉浸在故事的美好意境当中,再比如,外出郊游,大家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乐趣,一定要让孩子多多体验这些快乐心情。

第二个层次,就是自己短时间愉悦,但长久下来不是愉悦的事情,比如过多地看动画片。孩子几乎都能做到忘乎所以,但孩子不会想到这些会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对于这些愉悦体验的事情,家长要设好规则,让孩子自觉遵守,以至于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个层次,是把自己愉悦的心情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之上,要坚决杜绝,对孩子一定要严正批评,并告诉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笑脸常开、积极乐观,不但孩子自己心情保持着愉悦,还能感染周围的小朋友,从而更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层体会:扬弃和转换情绪。

由于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孩子不可能事事都能做到积极乐观,必然会出现一些消极的情绪,比如生气、忧虑、失望或害怕等,这就需要孩子学会正确面对不同的情绪,找到扬弃和转换情绪的最佳方法,包括建立自信心、对事情多做正面乐观地思考、有预想的空间、鼓励孩子学会分享、鼓励孩子能体察到别人的需求,而主动提供帮助等。

 

第五层体会:有效沟通和善于借助帮助。

在第二层体会里,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介绍了一个沟通的实例。

多鼓励孩子积极与人沟通,借助别人的帮助可以极大效果地化解情绪上的消极因素,另外借助书籍和运动的方式也是舒缓情绪的有效方法。

 

第六层体会:对自身的行为进一步反思。

由于孩子由体验情绪,到最终的反思活动,可以强化孩子对情绪的正确理解,这最后一个环节至关重要。

星期天,琪琪和我之间发生的一件小事,她就通过自己的反思来升华自己的情绪思维。

那天上完外教英语课,正值中午,肚子有点饿,一个小朋友送给她两个小面包,是独立包装的,她很开心地吃起来,我故意对她说:“爸爸也正好饿了,能不能分一点给爸爸吃呀?”也许是琪妈平时很少买零食给她吃,当然也包括面包了,她很珍惜这难得的零食,她犹豫了一下,不舍得分给我吃一点,其实我并不在意,顺便说说而已,不一会儿她就吃完了,吃完以后,我还一直和她开玩笑说别的事情,早把吃面包这件事给忘了,后来下到地铁站时,她突然哭起来了,眼泪哗哗哗地掉下来,只听她后悔地说:“对不起爸爸,我没有分一点面包给爸爸吃。”

我真的有点感动,我安慰她说:“下次,记得分一点给爸爸吃,好不好?”

琪琪点点头,很快,缓解了自责的情绪。

这是一个情绪反思的实践小故事。

   其实,孩子真的不能缺失情商教育,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为孩子设立课堂,为孩子传授提高情商的实践技巧,正如张怡筠博士所说的“EQ其实很简单。如果你还有什么新见解或好方法,热忱欢迎一起来探讨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