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于1989年发布《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文中规定所有的孩子从六周岁上小学的时候,就要开始接受与就业相关的十二种能力,近七十项指标的训练,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兴趣、专长、特点、能力等进行“自我认识”,所有这些已超出我国教育界目前广泛讨论的“素质教育”的范畴,但我相信已引起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择学、择业和择偶是人生三大选择,也是最终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和幸福的三大重要指标。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家长和孩子都一直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转,成天在题海中游荡,甚至还要经常熬夜,没有周六和周日,也就无从对社会以及未来的职业分布有深层次的了解,以至于到填报志愿时比较盲目,有些同学就压根儿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专业,攻读其专业未来的职业取向在哪儿,以及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能否获得其预想的职业目标,最后等到大学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满意所学专业的情况大有人在。
所谓科学的早期职业启蒙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项内容是要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劳动是光荣的,是有爱心的,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着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比如说清除垃圾、放卷筒纸、整理书籍和衣服等。
第二项内容要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对每一种职业都敬重的心理,包括小区里的清洁员,只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才能使我们生活在干净的环境中,就像妈妈在家里打扫卫生一样;警察叔叔站在路中央,指挥着车辆,却一直吸着难闻的汽车尾气;医生不顾劳累,治病救人,等等,使孩子从小就对他们肃然起敬,让他们感到“敬业负责”是一项美德。
第三项内容就要帮助孩子识别各种职业的名称、主要行为及相关特征,比如收银员要清点钱物和收钱找零;促销员负责推广介绍公司产品的特性和功能;老师负责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知识;交通警察负责在十字路口指挥车辆等等,相关特征包括穿着服饰和工作场所等。
第四项内容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只有团结合作、学会妥协让步才有好的伙伴,才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第五项内容要让孩子逐步学会感受别人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挫折要勇敢面对,以及持之以恒的做事心态。
第六项内容是潜能发现和相关拓展。
第七项内容是创造力延伸。
在美国,一些中小学校会经常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到学校介绍各自的工作,有律师、拍卖师、营销员、消防队员、运动员、作家等,使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到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生存和发展的。有的学校,还十分流行“职业兴趣分析”,学校也会帮助孩子在“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提供分析。此外,在每年的四月二十二日是“带孩子上班日”,这一天,父母们可以带年满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去上班,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职业,从小就体验到任何一个岗位都是社会所必需的,都是值得尊敬的。
不过在上海现在也有一家名叫“星期八小镇”的地方,向孩子们提供各种“真实的”职业体险,比如学做消防员、收银员、擦鞋匠等,孩子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所在,虽说仅仅体验一两回是不够的,但作为一个尝试,很值得赞赏。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早期职业启蒙教育一定会被更多的人士所关注和重视。
请品阅上一篇情商专列文章《出色的孩子应该更幸福》
请品阅下一篇情商专列文章《不要折断了孩子的想象翅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