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行(二)

标签:
锦里川西民居银杏风雨成都旅行旅游 |
分类: 原创之所见所闻 |
从住宿的酒店出门,按预定计划,我们打车前往锦里。车行一路,我们看到的成都也开始展露出她靓丽温婉的容颜,银杏的嫩绿扑面而来,愉悦着我们的心境。朋友低落的情绪渐渐为兴奋笑脸所代替。
很快,锦里到了。
“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的锦里民俗休闲街,位于武侯祠旁,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街区全长350余米,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http://www.dreams-travel.com/sc/sc_cd/sc_jinli.htm
我们逛着走着,石板街两边,是整洁、素朴的典型的川西民居。
有资料介绍,“川西民居在建筑单体上,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体多用篾笆夹杂着泥土筑就,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住宅外墙多采用白色为基础色调,利于反光,弥补川西地区采光不足的缺陷;门窗以浅褐色或枣红色为着色基调,与白墙相配,显得清新而淡雅。雕梁画栋、飞檐斗角,是川西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表达了巴蜀之地的婉约美和内敛气质。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最具精华之处是民居的院落,它在给人以领域感的同时又密切着邻里关系。”
http://hi.baidu.com/%D3%EF%B3%BF%B7%C9%CEE8/blog/item/4f36d0d9e7a2753f33fa1c81
银杏,触目皆是银杏,古老而又年轻,经历过千年风雨的树干上,新枝绿叶充盈而鲜活。那棵蜀汉银杏,它见证了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它无声地关注着世间的风云变幻,宠辱不惊,岿然不动。千年过去,它用挺拔和不屈,向我们诠释着什么叫“坚持”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