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风马牛不相及”
(2018-11-28 21:45:59)释“风马牛不相及”
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
本文获第24届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
摘要:“风马牛不相及”这一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历代学者对它的训释众说纷纭。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语义、语音、修辞等角度来考说“风”和“相”,试图探讨这一典故的内涵。
关键词:风马牛;相;放逸走失
一、引言
《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风,指牝牡相诱。这句的意思是,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依孔颖达说)。风,放,指牝牡相诱,这是譬喻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学界历来对“风马牛不相及”训解不一,其分歧在“风”的理解上。主流观点有两个,一说是牝牡相诱。《古代汉语读本》(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唯,助词,无义;风,指牝牡相诱(依孔颖达说);这句是比喻两国距离很远,一向互不相干。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牝牡相诱谓之风,风马牛不相及者,谓齐楚两地相隔甚远,纵是牛马牝牡相逐,奔逸虽速而远,亦不致互相侵入边界,喻双方互不相干。”一说是放逸走失。《辞海》(1975年版):风,放,走失。《史记·鲁周公世家》:“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敬复之。”裴骃集解引郑玄曰:“风,走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风,走失。‘风马牛不相及’意指两国相隔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去。”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虽马牛放逸,也无从相及。”《汉语成语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风马牛不相及,比喻彼此之间毫无相干。风,放逸,走失。”
此外,学界对“风”的训解还有:马牛不同类而不致相诱说;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说;风疾而马牛所不及说;人们难以追及如风奔之马牛说;两国马牛相隔太远而无法相诱说等。而对“相”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为互相;二为偏指一方。
“风马牛不相及也”句意的理解关键在于“风”和“相”,在众家观点中,笔者认为第二说较为可信,“风”通“放”,义为“放逸走失”,“相”当训为“偏指一方(齐国)的动作或行为”,“及”当训为“至,到达”,全句的意思为:齐国即使走失了马牛也不可能跑入楚国境内,这里取比喻义:齐楚相距甚远,互不相干。
二、关于“风”之见解
从语义来说,将“风”训为“放逸走失”是合理的。《说文解字·卷十三风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凡风之属皆从风。”“风”的本义是空气流动的现象;后引申义有: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消息,传闻;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指民歌、歌谣;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男女间的情爱等几个义项。其中“男女间的情爱”当为后起义。从文献资料看,古代存在马牛在风中走失的现象,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城淮之战,晋中军风于泽”,杜预注:“牛马因风而走,皆失之。”故训“风”为“放逸走失”是符合文意的,齐楚相距遥远,中间有鲁、宋、蔡等大小几个国家分隔,即使齐国的马牛因风而散失,也不可能进入楚国境内。而有的学者将“风”训为“牝牡相诱”实则是在进一步揣测马牛走失的原因,不管这种原因是否存在,从“风”的词义来看,并未有“牝牡相诱”之义由来的确凿证据。
从语音来说,“风”通“放”。风,帮母,冬部;放,帮母,阳部。帮母,双声,冬阳旁转迭韵,音近可以通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风,假借为放。”三国时魏人张揖《广雅·释言》:“风,放也。”北宋陈彭年的《广韵》:“风,佚也。”《辞海》:“放,逃逸。”王泗原先生在其《古语文例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解释到“按:风放古音同,‘风,放也’,解是。然此文风马牛,谓人放马牛,非马牛风逸。《书·费誓》‘马牛其风’,马牛乃风之主语。风马牛,马牛乃风之受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风”与“放”音近相通,而“放”有“放逸走失”的意思。
从修辞手法来说,将“风”解释为“放逸走失”也是讲得通的。《左传》外交辞令的语言委婉含蓄、简洁精练,唐人刘知已在评价《左传》行人外交辞令时曾说:“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曲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屈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左传》讲究外交辞令的修饰之美,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左传·齐桓公伐楚》一文来看,“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齐国攻打楚国蓄谋已久,却表面虚伪地说“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而楚国使者(屈完)临危不惧,委婉作答曰:“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君惠缴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国显然是要“伐楚”,而屈完却用“涉”“惠”“敝”“辱”等敬词和谦词来应答。可见,楚国使者机智善辩,言辞得体,在当时环境下,楚国使者不可能用“牝牡相诱”这一“讳俗之辞”来隐喻齐楚两国的关系,也就是说将“风”解释为“牝牡相诱”是不合语言环境的;相反,训“风”为“放逸走失”则合情合理,一方面客观描述齐楚两国相距遥远,即使牛马走失,也不能跑入楚国境内,另一方面暗示即使齐国想要找诸如“牛马走失”等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攻打楚国也是不现实的。
二、关于“相”之见解
《说文解字·卷四目部》:“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引申为“单相”。在古汉语中,“相”,有一种偏指用法,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或行为。“相”表偏指时,通常放在动词前,而动词后省略宾语,这个省略了的宾语在语义功能上相当于一个代词。吕叔湘先生早在40年代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指出“此类偏指用法先秦经籍不数数见,两汉渐多,魏晋以后滋盛。”如:
(1)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左传·隐公元年》)
(2)过沛,使人求家室。家室亦已亡,不相得。(《汉书·高帝纪》)
(3)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4)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5)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6)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7)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受语境制约作用,例(1)中动作的发出者是郑庄公,流放姜氏的是他,发誓不及黄泉不见姜氏的是他,继而悔之的也是他。故“无相见也”中的“相”偏指郑庄公一方的动作行为,而动词“见”后省略宾语,省略的宾语指代姜氏,“相见”可理解为“见她”;同样,例(2)中的“不相得”可解释为“不能得到他们”;例(3)中的“相贺”相当于“贺我”;例(4)中的“遣归”相当于“遣送我回家”,偏指“刘兰芝”;例(5)中的“相师”可以理解为“听您的话”;例(6)中的“相扶将”即为“服侍着她”,偏指“焦母”;例(7)中的“相逢迎”指“迎接你”,偏指“焦仲卿”。
由此可以看出:古汉语中“相”可以做指代性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或动作只从单方面发出,有称代作用。“风马牛不相及也”中的“相”各本多释为“互相”,笔者认为当解释为“偏指齐国马牛发出的动作或行为”,又隐喻为“偏指齐国欲攻打楚国的动作或行为。从修辞语义关系来看,“风马牛不相及”中的“相”理解为偏指用法,也是合理的,“相”的字面义是指“齐国的马牛跑入楚国境内这一动作”,但其隐喻的动作发出者是齐国,动作受事者是楚国,动作行为是“齐国攻打楚国”。如此理解“相”,则更能揭示齐国攻打楚国的蓄意性和楚国将要无辜受害的处境,使楚国在气势上变被动为主动。因此,“风马牛不相及”的“相”当为偏指,而非互指。
三、结语
学界对“风马牛不相及也”句意的训释始终未统一。综合前人观点,得出如下结论:统言之,其比喻义皆为“齐楚两国相距甚远,互不相干”;若析言之,其字面义当为“即使齐国的马牛走失,也不可能跑到遥远的楚国境内”,如此理解则较为可信。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2]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上)[M].北京:商务印书局馆.2009.
[4]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单侠.释“风马牛不相及”之“风”的涵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9(4).
[6]李艳.再说“风马牛不相及”[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2).
[7]徐山.说“风马牛不相及”[J].文史杂志,2001(1).
[8]彭小琴.重释“风马牛不相及”之“风”[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3).
[9]杜鹃.《左传》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9(3).
[10]董秀芳.古汉语中偏指代词“相”的使用规则[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