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桃桃山(山西-忻州)

(2008-05-07 00:19:28)
标签:

桃桃山

五爷庙

石碾

石栏

伞盖寺

分类: 关注山西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庄磨镇西南6公里处,因其形状如桃而得名。桃桃山又名西岩山,古称五龙山、翠崖山,平均海拔1465米,主峰1519米。桃桃山山势俊秀,气候凉爽,近万亩茂密的松林,千余种峡谷原始植物,将桃桃山装点成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令人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山上原始植被保存之完好,范围广大为三晋所罕见,石狮、石雕、石碑…..散落其间,更有断梁殿遗址、铁梁桥、华北第一松、商代石碾等景点令人留连忘返。于1995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景区。


  
     伞 盖 寺 


    巨松生长在伞盖寺山脚的岩石上,距今已有一千余年,高20米,两成年人合抱不拢,枝繁叶茂,雄伟挺拔,犹如卫士矗立在山口,有“华北第一松”之美称。
    民间传说,当年日寇侵华来此见到巨松,惊叹之余便欲伐而盗之。谁知钢锯刚刚挨着树身,便有鲜血喷淌。侵略者见状拔腿便逃。村民睹之,惊呼为神树。凡来伞盖寺旅游的客人,都要抱此巨松,以求祛疾消灾,心想事成,平安吉祥。


 
      五 爷 庙

 
    五爷庙,原名南殿龙王庙,于伞盖寺建寺后不久兴建。相传,伞盖寺当时管辖范围东至阴山,西至西岭寺,南至香泉寺,北至轰雷涧。当地百姓为求风调雨顺,遂于伞盖寺南建龙王庙,供奉龙王五子赤、白、黑及其龙母,因龙王第五子黑龙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故变黑色以金色,尊列前中央,俗称五爷庙。庙成,年年天随人愿,岁岁五谷丰登,五爷庙更是香火不断。千百年来,五爷庙多次修缮,一直保持灿烂辉煌。文革前,庙内五龙均为木雕神像,刀法精湛,龙母为布面画像,笔法流畅。均为难得精品,可惜皆毁于文革。2003年,当地老百姓以抢救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为己任,在原址上再建五爷庙,重塑六神像,使五爷庙重现旧时辉煌。
 

     铁 梁 桥 

 

    铁梁桥最早建于唐代,它是用规整方砖砌筑而成的石拱桥,它的发旋形式与隋唐时期赵州安济桥旋底形式完全一样,即每层石块为纵向排列,而非后来的横向排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四十二年补修,为使桥梁稳固,两端各横穿铁梁一根,故称铁梁桥。
石桥有石栏、石柱,石栏上图案雕刻精美,石栏上浮雕马的形状,与唐昭陵六骏图相似,特别是马的尾巴都挽成一结。桥下美人鱼栩栩如生,为典型唐代石雕。此外,还有孔明抚琴、三顾茅庐、关公战吕布、张松献地图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桥头两端各有一对石狮,蹲于桥头,犹如卫士守护在那里。
 

     商 代 石 碾

    此石碾位于五爷庙前开阔地带,据考古学家推算为商代制造,距今已有3100多年,是我市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个石碾。石碾直径约2米,碾槽宽1尺,内槽宽约5寸,深8寸,碾滚直径2.4尺左右,整个石碾成圆状形,是古代石器艺术之瑰宝。
    史书记载,庄磨镇连寺沟商朝时期就有人定居,形成村落,现有商朝古墓遗址为证。当时,人们为了生存,发明制造了石碾、石磨等器具。明宣德九年,云游道人师青云等重修伞盖寺后,伞盖寺和尚云集,香火正旺,颇为壮观。附近,水源充足,种植玉米、稻谷等农作物,于是,师青云等僧人便将石碾从连寺沟运到伞盖寺,用来造米,供养寺中和尚、尼姑约200余人的生活。由此可见,伞盖寺昔日辉煌可与五台山佛教胜地媲美。

 

 

 

以下照片均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桃桃山(山西-忻州)

 

-------------------------------------- ☆ ----------------------------------- 

桃桃山伞盖寺

 伞盖寺坐落在忻州城南20公里庄磨镇冯村的南山之上(属白马山余支)。此寺庙原名“西岩山智门伞盖寺”,又名“青松伞盖寺”,因青松覆盖,其形如伞,故尔名寺志景。据载:伞盖寺系唐末五代的后唐初年所建,坐西向东,红墙绿瓦,远远望去如碧海高出地面,又像烟云降落长空。郁郁葱葱,风月无边。 

  “明宣德九年二月,云游道人师青云(号月窟居士)、王普廒、徒行广(号慈舟),共发诚心,营工修葺殿宇,改坐西向东为坐北向南。不料修造半途,师青云和王普廒相继归逝,只遗行广。行广秉承师志,四方力募,盖起歇山单檐正殿三间,名曰大雄宝殿,内塑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金像,壁画中央和东、南、西、北五方诸佛;前殿三间,内塑天王,东殿三间,正塑观音,傍列文殊、维摩诘、十六高僧(罗汉)各执所行(因缘造作或迁流无常之法);西殿三间,正塑地藏(大乘菩萨),傍塑十王十殿阎王),使全寺金殿华彩,名道峥嵘,焕然一新,如临洞天福地,琼楼玉阁,环境阒然,謦 分明。

  寺的西岩山腰,一株巨松,高逾十丈,遮天盖地,枝繁叶茂,身姿婆娑,一派生机盎然,因之曰“青松伞盖”,名不虚传。民间传说,日本鬼子曾欲伐而盗之,破而已有。谁料,钢锯刚刚举起, 对锯部位之鲜血便流淌不止,喷出外面,侵略者见状吓呆,拔腿就逃,民皆狂欢,惊呼神树。向南眺望,各种树棵,漫山遍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风涛似籁,鸟鸣如簧,响声交合,回荡苍穹,整个山间就像一个翕动燮和的天地。山麓有古雅的铁梁桥,悉数用规整方石堆砌而成,横穿四根碗口粗铁棍作梁,故名。沿梁而过,低首俯瞰,真有“桥横索寒”之感,因而被誉为该寺奇观之一。 过桥直上,为一开阔地界,乃建前殿,崛地耸立,悬山脊顶,四角撅起,下垂铜铃,上戏猴禽。殿内正面为古印度须弥山四天王金刚塑像,东方持国天王,着白弹瑟而自适;南方增长天王,利剑在握而威武;西方广目天王,腾云驾雾而哧龙;北方多闻天王,暴风骤雨而镇定,俗称护世四天王。个性明显,各有千秋,面目狰狞,身形高大。周环小塑像,体态丰满,衣纹流畅,缨络玲珑,佩饰精巧,所有塑像眼目炯炯有神,望之栩栩如生。过前殿,跨小院,一则为正殿,此正殿又名断梁殿,传为木匠鼻祖鲁班建殿时,山摇地撼,天晴不雨,羊狗冒汗,砖瓦飞动,数夜不宁,廿日落成。他将此殿正中大梁有意裁短,故一端不及山墙,只好向下倾斜而殿却经年牢固,岿然挺拔。据说倘若阴天,这梁便自动伸起,与墙垛中立柱吻合,未见雨脚,如逢晴天,则又自动缩短,恢复鼓斜,因而被誉为此寺奇观之二,还有人把它称为“斜正梁殿。” 殿前有花栏石桥,龙柱狮桩,立于石桥前端,对称成配,设计和谐,后面涧壑悬泉,山丹花丛,虬藤葳蕤。远不见庙,近不见山,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唯见万株青松作覆盖,绿色云锦翳如被。难怪有人将此种景象形容为南山之上的“海市蜃楼”、“寺庑浮世”。

  党承志的《伞盖青松》(自注:寺右废塔二,相传殿瓦自来不尘,即永不玷污尔):“寺傍山阿殿阁重,童童如盖荫青松。橙登彼岸歌金涧,泉涌灵岩漱石淙。林动微飙清籁远,龙归幽洞翠烟 浓。依稀一假匡庐景,只欠香炉瀑布峰。”

  这首七言律诗的首联、颔联和颈联都是描写伞盖寺及其周围环境的美好景色的,请看此处殿阁在山阿,青松童童盖,铁桥跨彼岸,歌声荡溪涧,仙山有泉涌,树林随风扬,幽洞翠烟浓,龙 吟而腾翔,清响而远运。抓住了特征,形神兼备,悉收其中,曲尽其妙,如画龙点睛,跃然纸上。尾联是诗人总结性的作比评价,发出的自然赞叹,仿佛目睹庐山景、香炉境,心旷神怡,乐而忘返。欲言此处较香炉峰稍有逊色的话,那就是只欠“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挂前川瀑布了,真是诗意纷呈迭出,一波二折,因而起到了“瓜熟蒂落,情满自溢”的作用。

  王治的《伞盖青松》诗云:“隐隐山间寺,青青涧畔松。团团拥大盖,郁郁当严冬。雪顶深栖鹑,寒枝怪伏龙。岩风朝暮激,雄籁旄霜钟。”

  这首诗描摹的着眼点是伞盖寺严冬的景象,但不是什么冰封雪盖、唯余茫茫妁流于一般的平铺直叙,而是将祁寒由地面升到了松林的梢头和高处的态势,锦心绣口,着墨铿锵。首联和颔联写松的庞大和茂密,以至隐蔽了山间寺,挡住了飞雪侵,植被下面的融融暖意不言而喻。而树杪之间呢?这里是白鹤栖雪顶(树尖处),寒枝伏苍龙,蜿蜒盘旋状,甲壳杂玉鳞。尾联是写声音,朝暮岩风激,穴音压钟声,袅袅不停歇,挟裹凛冽中。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方位,又有声音,配合协调,两全其美,虽说是冬锁万物、萧瑟凄冷的季节,却充满生机和活力,潜发一种春天的气息。

杨维岳诗云:“精蓝高倚白云天,断碣消磨不计年。涧道岚光浮叠石,树头寒色咽飞泉。千林忽发真空籁,双塔能参无住禅。却解玻璃清净理,欲逃苦海寄修缘。”

  这首七言律诗的首联写伽蓝高倚云,断碣磨多年,涧道叠石岚光浮,树头飞泉寒气咽;颔联写色,即山岚之色和寒气之深;颈联写风声与浮图,且看风从林起,声由洞来,有风即有声,千木发巨响,双浮能参天,禅师无居此;尾联是诗人抒发感想,触景生情,欲超凡尘,摆脱烦恼,远离罪恶,跳出苦海,因此寄托于现在的修善化缘。积德成佛。

  《伞盖寺碑载诗》云:西推青松景最真,峰峦秀丽古犹今。岩山尽日谁为主,翠璧誉岩两岸分。

    这首七言绝句,开始是描写伞盖寺青松之美,忻州西推之冠,景象之真。其次是写其峰峦之秀,山色之丽,,古今皆然,得天独厚。再次,由面到点,戛然而合,提出疑问,当峰峦夕阳涂,白日依山尽之时,此处的景观又是以何为主、以啥为最呢?最后一句作了言约旨远的概括回答。那便是多娇的山岩和碧绿的松林,两者相得益彰,争辉竞艳,色泽分明,其景宜人,是一幅瑰伟的线 条优美的山水.


-------------------------------------------------------------------------------------------------


网友 游记

(转载自http://www.beisai.com.cn/showtopic-1017.aspx

桃桃山可作为春日踏青、夏 被誉为忻州八景之一的“伞盖青松”,在庄磨镇境内的桃桃山(属五峰山系)。来此的游人,行至山腰便可见郁郁葱葱的松林中,一株巨松鹤立鸡群,高逾十丈,遮天盖地,枝繁叶茂,形如伞盖。民间传说,日本鬼子来此见到如此巨松,惊叹之余便欲伐而盗之。谁知钢锯刚刚挨着树身,便有鲜血喷淌。侵略者见状,拔腿便逃。村民睹之,惊呼神树。它笔直挺拔、两人难以合抱的伟岸壮硕的身躯,让每个来此的游人无不起敬,被尊为“华北第一松”。

告别巨松神树,稍行数步,便是古雅的铁梁桥。此桥始建于唐,距今已一千余年,用规整方石堆砌而成,横穿四根碗口粗的铁棍作梁,蔚为壮观,故名铁梁桥。桥上有石栏、石柱,柱上有石狮。四尊石狮,威严雄壮,神态各异。石栏雕有人物故事,工艺精美,形象生动。过铁梁桥,再缓缓爬山几步,便是一座寺庙。因紧傍伞盖青松,故而得名青松伞盖寺。据记载,伞盖寺于后唐初建,设正殿九间,坐西向东,附山而建。宣德九年二月,云游道人师青云(号月窟居士)、王普 、徒行广(号慈舟)共发诚心,营工修葺殿宇,改坐西向东为坐北向南。不料修造半途,师青云和王普 相继去世,只遗徒行广。行广秉承师志,四方力募,盖起歇山转角正殿和前殿、东殿、西殿各三间。正殿名曰大雄宝殿,内塑释迦金像,壁画五方诸佛;前殿内塑各大天王;东殿正塑观音,旁列文殊、维摩面谈不二,十六高僧各执所行;西殿正塑地藏,旁塑十王。全寺金殿华彩,名道峥嵘,焕然一新。正殿又名断梁殿,传为木匠鼻祖鲁班所制。他将此殿正中大梁有意截短三寸,故一端置不到侧墙,只好向下倾斜,而大殿却经年永固。据说,遇有阴天,此梁便自动翘起,与墙垛中立柱吻合;晴天,便又自动缩短,向下倾斜,成为此寺又一奇观。此外,寺内还刻有花栏石桥和龙柱狮桩。寺后临古洞溪泉,风吟水唱;左傍万株青松如伞盖,右携花坡翠柏似浮屠。盛夏,松涛阵阵,凉风习习,柳绿堤边,鸟啼林间,四山花簇繁似锦,云烟霞雾锁如银,真乃一方宜人天地。难怪明代文人党承志有诗云:“寺傍山阿殿阁重,童童如盖荫青松。橙登彼岸歌金涧,泉涌灵岩漱石淙。林动微飚清赖远,龙归幽洞翠烟浓。依稀一假匡庐景,只欠香炉瀑布峰。”

 

桃桃山(山西-忻州) (2008-05-07 00:19:28)

南殿古庙会 (2008-05-07 01:27:24)

救救这对千年古树!!(组图) (2007-06-01 16:17:40)

传说中的千年古镇 (2007-06-01 11:31:15)

胜迹棋布庄磨 (2007-01-23 18:57: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