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惊叹地下人间山西段氏宋金墓 |
惊叹地下人间
----段氏宋金墓
春末夏初,我到万荣县农村的老同学家散心。在火车上,与一位稷山的女孩闲聊,女孩说,她的家乡马村有一个旅游景点,段氏宋金墓,挺出名的。心想,山西的旅游景点去多了,我怎么没听说过稷山有这么个景点?经女孩一番大体介绍,我还真想去看看。
好在老同学家离稷山县马村不算太远,二三十里地。风和日丽的一天,跟老同学叫了一辆农村的出租车,一同前往。过稷山翟店镇、太阳乡,再过汾河桥,沿金龙大道走一会儿便到达目的地。马村地处汾北,距稷山县城七八里路。真想不到,就在这么一个以盛产稷山板枣闻名的普通村落,竟然有两处古代遗址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是以元代寺庙壁画著称的青龙寺,另一处就是段氏宋金墓了。
先参观青龙寺。走出青龙寺大门,向左跨越青龙河石桥,再拾阶而上,一座古色古香的两层红色建筑便矗立在眼前。拱形大门一层门脑书写着“段氏宋金墓”,二层门脑则书写着更为夺目的蓝底白字的“天下第一家”。这里的地上建筑显然为当代人所建,很是一般。然而,当导游领着我们经过精心修建的砖砌地道一步步踏阶走入地下时,随着阴森而寒冷的气息扑面,一个七百多年前建造的家族墓葬群确确实实把我们震惊了!
据介绍,这里的墓葬群共勘查出十四座墓室,发掘九座,如今向游人开放了四座。它最早是1953年农民耕地时被发现的,而后从1973年开始,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逐年勘查与发掘,修建地道和展厅,1996年向游人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被墓主人生前认定为风水宝地的地面之下的所有墓室,并不是建在同一平面上,而是根据被葬者的身份长幼分布在地下若干层,离地面最近的有一两米,最深的达九米。整个墓群坐北向南,呈扇形排开。每座墓都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道为土筑,墓门为砖券门洞。每座墓室墓门的装饰都不一样,非常别致讲究,门上面砌着仿木构门楼,或单檐或重檐,或重台勾栏,形似阁楼;或单檐歇山顶,斗拱飞檐,翼角高挑。有的中间拱眼壁上雕一凤字形牌匾,两侧各有一女童手扶牌匾,足踩祥云;有的两侧放雕狮一对,一雌一雄;还有的两侧各雕一个身着皂衣、手执棍棒的门卫形象。
当导游引我们走进墓室,一下就让我们惊呆了!这哪里是墓室,简直就是人间生活的起居环境。墓室约一间房子大小,我看有七八平方米左右。高有两三米以上,墓顶正中开天窗。令我们惊讶的是每个墓室四壁全部仿木结构,且都分为两层,墓壁靠中下位置由雕刻着各种祥瑞图案的须弥座束腰,之上象征着人间,之下象征着阴间。阳间的四面由四座房屋的外檐建筑构成前厅后堂、左右厢房式的四合院。阴间四壁则由精美的走兽和大力士砖雕组成。站在墓室仰望四壁,那些回廊环绕重檐屋顶,那些平台勾栏斗拱交错,那些寓意深远的二十四孝图,以及寄托了人们无限愿望的牡丹、莲花、仙鹿、天马、狮子等砖雕图案,无不精巧复杂、严谨细致、形象生动而又技术精湛。须弥座上的那些意寓着福禄寿的麋鹿、玉兔、仙鹤、孔雀、锦鸡、山羊、鸽子等动物,那些蕴涵着祝福的双鱼、灯球、富贵等图案,是那么的设计精心、雕刻精细,如同万花筒般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叫人目不暇接。墓室中的每一扇格子门的图案都不重复,或菱形或方形或梅花形或八角形于变化中形成一个繁杂统一的整体。每座墓室的迎面厅堂都雕塑一对活灵活现的夫妻,两侧有侍童侍女,中间的方桌上摆执壶、盖碗、瓜果点心等。墓主人端坐于堂前一边饮酒吃茶,一边欣赏着歌舞杂剧表演。与厅堂打对的南墙上则雕刻有戏台,戏台上不仅有众多装扮生旦净末丑的演员表演,还有多人的乐队在演奏。值得一提的是五号墓室的舞台上竟然出现了乐床,四个乐手依次坐在上面吹拉弹奏,与前边的表演者浑然一体,让人们看出当年真实的演出情景。这些表演和演奏的砖雕个个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妙趣横生,构成一幕幕多姿多彩的戏曲画卷,展示出宋金时代的民间文化生活,给观者以无尽想象的空间,给当今艺术家们再现宋金时代的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据。
更为罕见的是,每座墓室里都盘有一个土炕,与晋南乡下农民家的土炕并无二致。据介绍,墓主人下葬无须棺椁,只需将尸身陈放在炕上即可,仿佛墓主人仍然像生活在人间一样。这是墓室设计者多么美好的向往与想象啊!当我问起墓室的土炕为何有大有小?导游答,大炕睡的一夫一妻,小炕睡的一夫二妻。
据专家估算,由于工序复杂,砖雕费时,施工难度大,这里每一座墓室的建造,至少需要众多工匠们花费三年功夫。设想一下,如此众多的墓室需要花多少年时间?据记载,此墓群从北宋末年始建一直到金代完成,前后历经数十年,所以冠以“宋金墓”也。
如此规模宏大、结构精美、雕刻精湛的墓群建筑,墓主人们却并不是什么官宦人家,而是普通的乡间俗民百姓。因此它可以说是一个民间墓葬的样本,是一组宋金民居的建筑实例,是一幅民间世俗生活的画卷。它不仅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而且把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与精神追求也酣畅地体现出来了。镶嵌于墓室的一块砖刻墓碣让我们得知这里的墓主人家族的秘密。墓主人段氏家族原来是“宋太宗年间救人济世康人”“益寿方圆数百里妇孺皆知”的药膳世家。两块铭刻砖更让我们感受到段氏家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善于总结人生:其中《段祖善铭》云:“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段祖伦铭》云:“和家、睦邻、容人。”《段祖医铭》云:“万物有吉也有凶,万物有凶亦有吉。万药养人亦伤人,万药救人亦毒人。人食五谷染百病,世间万物可疗疾。”《善铭》以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了“以孝悌营造和睦家庭、以膳食培养强健身体、以娱乐成就健康精神”的人生规则;《伦铭》以六个字高度概括了做人的准则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医铭》不但把我国中医的哲学观点与辨证思维阐述得明明白白,而且体现了段氏药膳世家对医药认识的成熟与自信。
段氏宋金墓最大的感受、也是我认为这里最有价值的看点有二:一是它的砖雕艺术。砖雕这种少色彩但却质朴立体又逼真大气的民间工艺,在其他古建筑中见多了,并不稀奇。让人惊叹的是如此集中的使用,又如此娴熟精湛的运用浮雕、镂雕、圆雕等技法,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故事,把乐舞百戏,把象征祥瑞、吉利、美好、幸福的各种鸟兽花卉图案,把主人对人生对生活的祈盼、渴求、希冀一一刻在青灰色的素砖上,使地下这个本该充满死亡气息的亡者之家在惟妙惟肖繁花似锦的装饰中变得生机盎然,变得人情味十足,却是非常罕见的。二是它雕刻的戏剧表演与戏曲演奏。晋南地区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发展到元代,古平阳府(今临汾)已成为戏曲繁荣的中心。距平阳百十里路的稷山当是百戏杂剧繁荣之地不会有虚。墓葬中的看戏场面也印证了当地戏剧的兴盛状况。而那时的戏剧包括剧本和表演传承至今的多是文字记载,你只能凭借文字记载想象当时的演出情景。段氏宋金墓内每一个墓室都雕有一出戏的演员表演和乐人演奏的逼真场面,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演出的剧目内容,还让我们见到了当时的演出形式以及演员的扮相、着装、头饰、穿戴及其使用的道具、乐器的真相。这对于今人对宋金元时期戏剧艺术的研究和创造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