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钱钟书故居: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邂逅

(2025-08-07 20:54:25)
标签:

钱钟书故居

杨绛

围城

我们仨

分类: 走遍天下赏析

七月的无锡,骄阳似火。午后的阳光像熔化的金子般倾泻在石板路上,空气中弥漫着炙热的气息。刚从惠山古镇回来的我,偶然在高德地图上发现钱钟书故居距离宾馆仅有十分钟路程,这一发现让我欣喜若狂。多年来,钱钟书与杨绛这对学者伉俪一直是我精神世界的灯塔,他们的学识与智慧,他们的爱情与坚守,无不令我神往。此刻,站在35度高温的无锡街头,我执意要去拜访这位文学大师的故居,而丈夫则选择前往太湖。这种各行其是却又相互尊重的旅行方式,恰似钱杨二人既独立又相依的相处之道。

钱钟书故居坐落在新街巷内,由钱绳武堂和北面建筑组成,占地近1400平方米。推开那扇修复如旧的竹丝板门,映入眼帘的是文采传希白,雄风经射潮的对联,苍劲有力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文化世家的精神传承。走进院内,时光仿佛倒流至百年前。那六扇按原尺寸修复的竹丝板门,那些清末民初的家具,无不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我站在后东塾——钱基博讲学之所前,想象少年钱钟书与堂兄弟们在此读书习字的情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的天堂。此刻站在这方天地间,我似乎触摸到了那个已经消逝却永远留存于文字中的世界。

在故居内,我遇见了一位同样独自前来的大姐。她骑着电动车专程而来,我则是徒步抵达。两人因请她帮忙拍照而相识,发现彼此都是文学爱好者。这种不期而遇的知音之感,让我想起钱钟书在《围城》中描写的人际关系: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然而比起流言,真挚的文化共鸣更能穿越时空将人连接。我们短暂交流后各自参观,但这种默契的相遇为这次寻访增添了几分温暖。

漫步在故居的各个房间,我试图从每一件展品中解读钱钟书的成长轨迹。那些泛黄的手稿、用旧的文具、古朴的书架,无不诉说着一个书香门第的日常。钱家重视教育的家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的文化视野,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钱钟书的学识与人格。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理论,认为某些历史时期会集中出现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思想家。站在钱钟书故居中,我忽然明白,每个伟大思想的产生都不是偶然,而是深厚文化土壤培育的结果。钱氏家族几代人积累的学术传统,无锡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都为钱钟书的横空出世提供了必要条件。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更是在这个空间里显得格外动人。故居中虽然没有直接展示二人生活痕迹,但处处能感受到那种相濡以沫的学者伉俪情谊。杨绛在《我们仨》中回忆: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种遇合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种卓越心灵的相互成就。参观过程中,我不断想起《围城》中关于婚姻的经典论述: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然而钱杨二人的婚姻却超越了这种困境,他们用共同的学术追求和相互理解构建了一座精神花园而非围城。美国诗人奥登曾说:如果相爱不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那这爱就不够聪明。钱杨之爱无疑是这种聪明之爱的典范。

走出故居时,夕阳已经西斜。回望这座承载着太多文化记忆的建筑,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故居参观不仅是看建筑、看展品,更是通过空间感受一种精神的延续。钱钟书的学识或许难以企及,但他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精神,却可以激励每一个来访者。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强调物质环境对创作的重要性。钱钟书故居正是这样一个孕育思想的房间,它见证了文化如何在家族中传承,智慧如何在岁月中积淀。

回到宾馆与丈夫会合,他兴奋地讲述太湖的浩渺,我则分享故居的见闻。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却同样丰富着我们的旅程。这让我想起杨绛在《我们仨》中描写的生活场景:钱钟书专注学术,她操持家务,女儿健康成长,各自有不同的世界却又和谐共存。最好的伴侣关系或许正是如此——不必时时刻刻同行,但永远能在精神上共鸣。

这次对钱钟书故居的拜访,不仅满足了我作为读者的好奇心,更让我近距离感受了一种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在商业化旅游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够静下心来寻访一处文化名人故居,本身就是对快节奏生活的抵抗。那些泛黄的书页、古朴的桌椅、修复的门窗,都在无声地提醒我们:在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里,总有些价值值得坚守,总有些精神需要传承。正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展现的,真正的学问不在于追逐新潮,而在于对文化精髓的深度把握。

离开无锡前,我再次路过新街巷。晨光中的钱钟书故居安静如初,仿佛一位智慧老者,继续向愿意倾听的来访者讲述那些关于文化、关于学问、关于人生的永恒故事。而我也将带着这次邂逅的感动继续前行,在阅读钱钟书著作时,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少年读书习字的江南院落,以及那个在乱世中坚守学术理想的伟大心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