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中的惠山行:一次关于陪伴与发现的旅行
(2025-08-07 20:02:04)
标签:
惠山古镇寄畅园茶撒子豆腐脑 |
分类: 走遍天下赏析 |
盛夏的无锡,热浪滚滚,气温高达35摄氏度。我与丈夫刚刚结束了在江阴的培训和比赛,他意外获得了全国锦标赛O50组别的三等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作为奖励,他提出想去无锡游玩,看看从未谋面的太湖与江南园林。对我这个“资深旅游爱好者”而言,这些景点早已“玩透”,兴趣索然,更愿意躲在空调房里看书。但看着他期待的眼神,我还是妥协了。我们制定了简单的攻略:惠山古镇、三国城、南禅步行街。就这样,一场在酷暑中开始的旅行,却意外成为了一次关于陪伴、发现与重新认识的心灵之旅。
惠山古镇入口处,热浪扑面而来,我几乎立刻就想转身回宾馆。丈夫兴致勃勃地走在前面,我则机械地跟在后面,对眼前的牌坊、祠堂毫无感觉,只是敷衍地拍了几张照片。当他提出让我在旅行社里吹空调,自己独自去惠山公园时,我如获大赦。半小时后,他大汗淋漓地回来,连声说“幸亏你没去”。这一幕让我意识到,旅行中的陪伴有时比目的地本身更重要。我的存在对他而言是一种分享快乐的基础,正如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所说:“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朝同一个方向看。”在婚姻的长途旅行中,我们常常需要放下自己的偏好,去陪伴对方完成他们心中的小小愿望。
寄畅园的门票价格——每人70元——成为我们此行的一个有趣插曲。购票入园后,丈夫每登一层台阶就问我是否还要继续,我半开玩笑地回答:“既然花了钱,就得看够本。”这种“趴本”心理在游客中并不少见,我们总希望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来“赚回”门票的价值。然而,这种功利性的旅游观恰恰让我们错过了真正的旅行意义。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旅行的真谛不在于见过多少风景,而在于获得了多少看待世界的新眼光。”我们计算着70元看了多少景点,却忘记了计算心灵收获了多少感动。这种对“物有所值”的执着,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将一切体验商品化的倾向,连美的欣赏也被标上了价格标签。
转折点出现在我们偶遇那位七十多岁的老者。他站在园中一角,娓娓道来寄畅园每一处景色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那些我们匆匆掠过的石碑、对联在他口中焕发出夺目光彩。随后我们又跟随一位年轻导游,听他讲述园林设计的精妙之处。我突然意识到,同样的园子,在不同人的解读下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视域融合”理论在此得到了印证:只有通过他人的解释,我们才能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真正理解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这让我反思自己作为“资深游客”的傲慢——以为自己“玩透了”的地方,其实可能从未真正读懂。丈夫作为初次到访者表现出的好奇与专注,反而让他获得了比我更丰富的体验。
当发现公园另一侧有更便宜的入口时,丈夫笑着调侃“花冤枉钱啦”,我则打趣要他“还我20元”。这样的玩笑背后,是我们对旅行中意外与不完美的接纳。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说:“旅行不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而是为了旅行本身。”真正的旅行者应当学会享受过程中的一切,包括计划外的变化与小小的“损失”。在高温下,我们分享豆腐佬、茶撒子、雪梨冰镇茶,这些简单的食物因为共同的体验而变得格外美味。旅行中的疲惫与不适,反而成为了加深情感连接的催化剂。
回望这次短暂的惠山之行,我最初的不情愿与抱怨已被新的领悟所取代。旅行不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心灵层面的探索与成长。通过陪伴丈夫完成他的心愿,我重新发现了惠山古镇的魅力;通过放下“资深游客”的成见,我获得了对熟悉景点的崭新认识;通过接纳旅途中的不完美,我们共同创造了独特的回忆。英国作家G.K.切斯特顿有句名言:“旅行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获得新的眼睛。”这次35度高温下的惠山之旅,给了我这样一双新的眼睛——不仅用来观看世界,更用来重新发现身边最亲近的人。
在婚姻与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自以为“熟悉一切”的误区,对伴侣的愿望敷衍了事,对日常的风景视而不见。这次旅行教会我,真正的陪伴需要放下成见与不耐烦,以初学者的心态重新发现彼此与世界。回宾馆的路上,丈夫满足的笑容让我明白,有时候最大的爱就藏在最平凡的陪伴中,最好的风景就在我们愿意共同注视的地方。这或许就是旅行最珍贵的收获——不是照片中的美景,而是心灵深处因共同经历而生长的那份理解与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