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时:传统节日中的社区共同体构建
(2025-05-27 21:44:42)
标签:
端午节社区包粽子艾叶 |
分类: 天下其闻杂谈 |
端午节清晨,社区活动中心早已人头攒动。我随舞蹈队的姐妹们准时到达,只见会议室大屏幕上闪烁着”粽情端午,温馨社区“的字样,四周点缀着龙舟与粽子装饰,节日氛围扑面而来。登记、听讲座、抢答、包粽子……这一系列看似平常的活动流程,却在不经意间编织着一张无形的社会联结之网。在物质丰裕的当代社会,传统节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民俗记忆,成为重建社区共同体的重要契机。当粽叶的清香在现代化会议室里弥漫,我们不仅在传承千年的饮食文化,更在参与一场无声的社会学实践——通过集体仪式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联结,通过共同劳动重建日渐疏远的邻里关系,通过知识共享构筑社区安全网络。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恰是观察中国传统节日现代转型与社区功能再发现的绝佳窗口。
传统节日的现代化呈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集体记忆的建构场域。活动伊始,樊警官讲解的老人防骗知识、燃气泄露和电瓶车安全常识,社区医生介绍的五色食物理论与体质指数测算,这些现代生活知识被巧妙地编织进端午节的叙事中。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记忆需要特定时空中的社会框架来维持。当我们在端午节这个特定时间节点聚集在社区会议室,聆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时,传统的粽子与当代的安全意识、健康理念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抢答环节中,那些关于端午习俗与现代健康知识的问题,恰如一根红线,将屈原投江的历史记忆与当下社区居民的健康关注串联起来。我获得的香囊不仅是答题正确的奖励,更成为传统与现代知识融合的物质载体。这种集体记忆的建构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时代内涵,使社区居民在共享知识的同时,也在重构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节日记忆。
包粽子环节展现了劳动协作对社区共同体的黏合作用。当桌椅被重新排列,绳子、粽叶、糯米、红豆沙分发到每个人手中时,一种原始的劳动平等感油然而生。会包粽子的人手指翻飞,动作娴熟;不会包的人则手忙脚乱,包出的粽子松散无形。这时,社区工作人员那句“包得好的帮助不会包的人”的倡议,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居民间的技艺传授与互帮互助。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强调,共同劳动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在包粽子的过程中,年长者向年轻人传授传统技艺,邻里间因共同面对“粽子包不紧”的困境而产生共鸣,原本陌生的社区居民通过手的协作建立了心的联结。那些形状各异的粽子——有的棱角分明,有的圆润松散——恰如社区成员的多样性,却在同一张桌布上和谐共存。当最后所有粽子包完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带回家的食物,更是一种通过共同劳动获得的集体归属感。这种非功利性的劳动协作,在高度原子化的城市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
端午节活动折射出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区治理中的独特功能。从樊警官的安全教育到社区医生的健康指导,从防诈骗知识到体质指数测算,这些看似与端午节无关的内容,实际上体现了传统节日作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延伸价值。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概念,在现代城市中往往因人际疏离而难以实现。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因其固有的集体性与仪式感,为社区共同体的培育提供了天然土壤。活动中那位因香囊分配而有意见的姐姐,以及社区医生“把机会让给其他人”的调解,正是社区规范形成与冲突解决的微缩场景。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将这种集体仪式称为“社会戏剧”,认为其具有缓解社会紧张、强化群体团结的功能。当我们手持艾叶合影时,镜头定格的不仅是一张节日留念,更是一个微观社会在特定仪式中达成的短暂平衡与和谐。社区通过传统节日活动,巧妙地实现了公共服务供给、邻里关系调解、文化传承创新等多重治理目标。
粽叶的清香渐渐散去,但端午节活动所激发的社区凝聚力却可能持续发酵。在数字化生活日益深入的今天,APP小程序报名参加社区活动的方式,恰是传统节日现代转型的一个缩影——技术改变了参与形式,却未改变人与人相聚的实质。那些包好的粽子将进入各家各户的餐桌,成为联结家庭与社区的味觉纽带;获得的健康知识将影响日常饮食选择,形成社区共享的生活智慧;在包粽子过程中建立的短暂友谊,可能在未来某次电梯相遇时转化为一个会心的微笑。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曾指出,集体仪式通过创造“集体欢腾”强化社会团结。我们的端午节活动或许没有达到“欢腾”的强度,但在平淡中见真情,在琐碎中建联结,恰恰符合中国社区文化的中庸特质。当现代城市生活不断侵蚀传统的社会联结方式,类似包粽子这样的节庆活动,以其低门槛、高亲和力的特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重建社会资本的机会。这些微小的联结如同粽子上缠绕的丝线,看似脆弱却能将糯米与粽叶紧密包裹,正如社区活动看似平常却能在无形中编织社会团结的网络。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生动注脚。在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节日成为新社会联结的重要媒介。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背景的社区居民,因一个APP通知而聚集,因共同包粽子而相识,这种新型的社会整合方式,既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动员,也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志愿参与,而是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社区共建。那些形状不一的粽子,恰如我们在社区中的不同角色与贡献——有的美观大方,有的朴实无华,但都为节日的集体记忆增添了独特风味。当活动结束我们各自回家时,手中拎着的不仅是粽子,更是一份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与期待。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的这种社会整合功能值得深入发掘与培育,它或许能为构建兼具现代性与人文关怀的新型社区关系提供文化支点。
粽情端午,温馨社区——这不仅是屏幕上的标语,更是一种可触摸的社会理想。当艾草的清香与粽叶的芬芳交织在现代化社区活动中心,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当代演绎,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在中国城市中重建社会联结的生动实践。这些看似微小的社区活动,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可能影响深远。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集体仪式来提醒自己: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始终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维度。而传统节日,恰是唤醒这种联结意识的文化闹钟,年复一年,准时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