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民间艺术家
(2025-05-16 18:39:26)
标签:
转换艺术家数字时代音乐 |
分类: 优美动听歌曲 |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一上午,我在社区活动中心上完了声乐课后,与徐班长和程老师讨论六月中旬的合唱表演。当我提议提前录音并在现场放音时,程老师面露难色——他没有录音设备,也不懂如何将两个声部混音制作。这一幕让我意识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艺术才华与科技能力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随着数字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社区文艺活动正经历着一场静默变革,那些能够跨越这道鸿沟的人,正在成为新时代的民间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
社区文艺活动长期以来被视为退休人士的休闲方式,常被贴上“业余”、“简单”的标签。然而,当代社区文化早已超越了过去单纯的唱歌跳舞,呈现出令人惊喜的丰富性与专业性。今天下午声乐课的后半段,我们为社区万青学苑三周年庆排练《微山湖》,当老师指出应该唱G调而伴奏只有E调时,教室里弥漫着无奈与焦虑。江班长为难地看着老师,其他人面面相觑——这个在专业音乐人眼中“简单”的调性转换问题,却让整个班级束手无策。我主动请缨解决这个问题时,能感受到周围投来的既期待又略带怀疑的目光。这种场景在社区文艺团体中并不罕见:艺术追求与技术能力之间的落差,常常成为限制社区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瓶颈。
数字时代给社区文艺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也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当我将《军港之夜》的葫芦丝伴奏从MP4转换为MP3,并剪辑掉冗长的间奏时,雪琴班长和她的同学们惊叹于技术带来的便利;当我用音频软件将《微山湖》从E调转为G调,并细心地提供两个版本供选择时,江班长眼中的困惑逐渐化为钦佩。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术操作,对许多社区文艺爱好者而言却如同天堑。社区文化正从传统的口耳相传、经验教学,转向需要基本数字素养的新模式。那些既能掌握艺术技能又能驾驭基本数字工具的“跨界者”,正在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桥梁人物。
在帮助各个班级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已超越普通参与者。从声乐班到葫芦丝班,从录音制作到音频编辑,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在为多个文艺团体创造价值。这种跨团队的技术支持打破了传统社区文艺团体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当雪琴班长真诚感谢我解决了《军港之夜》的伴奏问题,当江班长依赖我调整《微山湖》的调性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个人成就,更是一种新型社区文化生态的萌芽——在这个生态中,技术能力与艺术热情同等重要,资源共享与知识互助成为常态。
面对社区文艺活动中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培养“数字素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课题。社区教育机构应当开设基础的数字工具培训课程,从简单的音频剪辑到视频制作,从文件格式转换到基础混音技术,这些技能正变得与识谱、发声等传统艺术基础同等重要。同时,每个文艺团体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就像声乐班的我在录音制作方面填补了程老师的知识空白一样。这种“数字扫盲”不是要削弱艺术本身的地位,而是为了让艺术表达在技术辅助下更加自由和充分。
回望这一天——从上午讨论合唱录音,到中午处理葫芦丝伴奏,再到下午解决声乐调性问题——我看到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崭新图景。在这个图景中,艺术与科技不再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社区文艺不再是被动的休闲消费,而是充满创造力的文化生产;退休人员不再是数字时代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甚至引领者。当我把转换好调性的伴奏发给江班长时,我意识到自己不仅在传送一个音频文件,更是在传递数字时代社区文化发展的可能性。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文化是社会精神的微观呈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让传统文化活动拥抱数字技术,让文艺爱好者掌握基本数字工具,不仅能够提升社区文化的质量与活力,更能让中老年群体在参与中保持与时代的同步,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未来的社区文艺团体,或许将不再以“声乐班”、“葫芦丝班”这样的单一艺术形式来定义,而是以“能够熟练运用技术手段表达艺术创意”的综合素养来区分。那一天,当我匆匆赶回家,一边做饭一边处理音频文件时,我仿佛看到了这个未来的一角——在那里,每个热爱文艺的普通人都能成为数字时代的民间艺术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