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北回归线生态论坛赞
(2025-11-08 23:03:26)北回归线聚群贤,
生态赋能启锦篇。
绿水青山凝睿智,
乡村振兴奋争先。
流溪箭塔参天立,
学会宏章旷世宣。
岭表新风传盛事,
同襄伟业颂华年。
适值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塔建成四十周年, 11月1日,由广东省生态学会多个专业委员会与广州市生态学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 年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论坛在广州从化成功举办。与会代表参观罗洞百匠园、锦一紫田公园,体验稻熟红柿收获季节的乡村旅游盛况。
从化区科协副主席申国海讲话,赞扬2025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学术论坛召开,时机正好。那就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国家十四五计划收官、十五五计划即将开启之际,广东省生态学会和从化共同举办论坛,为促进十五五时期农文旅发展,共谋大计,携手共进。
本次论坛以“面向‘十五五',助推北回归线地区新生态、新产业、新农村建设”为核心议题, 汇聚产学研政宣各界约50名代表,共探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
中国北回归线地区拥有独特“神奇绿洲带”,是世界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而广州作为北回归线上人口和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标杆作用。论坛立足这一地理与资源优势,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农文旅生态资源整合、生态农业经济带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AI技术赋能等九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注入智力支撑。
活动当日,参会代表率先开展生态考察,先后走访了从化区罗洞工匠小镇与江埔街锦一村,实地调研当地生态保护、乡村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实践成果。
论坛交流阶段,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 暨南大学教授、博导,广东省生态学会北回归线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段舜山致辞,为论坛搭建起学术交流与实践探讨的核心框架。 随后,10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实践经验,依次带来主题报告与专题分享,内容覆盖生态产业规划、国际经验借鉴、科研科普融合、技术赋能农业、文化活化实践、乡村治理创新等多个维度:
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导章家恩,以“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产业带建设 '十五五'发展之思考”为题,从战略层面剖析区域生态产业布局的方向与路径;
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水土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发政,分享澳洲考察及治愈河流国际会议的水土生态启示”,引入国际先进水土治理经验为本地实践提供参考;
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博士,广东省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蔡卓平,围绕“生态科研科创科普的思考与工作实践”,阐述了科协对生态事业的推动作用;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受聘国际SCI期刊副主编,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水森,以“遥感技术驱动的稻田迁飞性病虫害精准监测——以广州从化农田实例看生态农业精准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南国沙龙工作室主任黄建中,介绍“在南海古村建粤式茶点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旅融合的新模式;
从化区贸促会办公室主任、锦一村驻村第一书记骆杰仪,带来“锦一村生态农业发展新经验专题报告——以党建引领+强村公司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分享本土乡村通过机制创新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鲜活案例;
动物专委会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汪蕾,聚焦“虾类感知环境与应激调控: 从生理基础研究到生态应用实践—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对罗氏沼虾代谢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从微观研究层面为生态养殖产业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系主任危晖,深入分析“鸭稻共作对碳磷组分的影响” 为生态农业循环发展与环境效益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广州瑶华圃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坚,以“守护水土根基,助力乡村振兴——从一片葡萄园到一杯健康水”为题,分享企业参与乡村生态资源开发与产业赋能的实践经验。
在座谈发言环节,各界代表围绕上述报告内容与核心议题充分交流观点、碰撞思路,进一步凝聚“生态优先、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科技赋能”的发展共识,为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与乡村协同发展建言献策。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微塑料——隐形的杀手”生态科普宣传海报展览以及《生态科学》期刊宣传介绍展览,提升了相关议题的讨论热度,丰富了会议的活动形式。
本次论坛筹备期间,筹备组已面向各参与单位征集报告文稿、学术论文、 单位简介等资料,汇编形成会议论文及资料集,为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提供长期参考。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加强了区域内生态科技研究与产业实践的合作联动,更搭建起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合作平台,助力北回归线地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振兴与产业升级之路,也是对“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在从化建成40周年,持续弘扬发展北回归线生态发展事业的富有意义纪念。
三、论坛背景
2025年正处在“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衔接期,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与区域实践的创新突破,为北回归线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让本次论坛的举办兼具鲜明时代价值与深刻现实意义。党的二十大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立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锚定农业强国目标,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向“千村精品、万村共富”提质升级。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需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链条短等突出短板,而北回归线地区作为生态禀赋与文化资源双重富集的独特区域,自然成为践行国家战略、探索生态振兴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路径的核心载体。
北回归线是全球唯一穿越我国领土的重要气候分界线,沿线贯穿台、闽、粤、桂、滇五省区,不仅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农耕文明,更聚居着涵盖30多个世居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其中,闽、 粤、桂、滇四省区是“一
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前沿,台湾是我国幅员辽阔的美丽宝岛,而广州作为北回归线上人口规模与经济实力双领先的核心城市, 更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重核联动”的发展格局,为区域协同发展赋独特优势。2025
年恰逢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建成40周年,40年来,这座标志不仅见证了“立竿无影”的自然奇观,更全程亲历了从化区从单一生态保护向生态与发展并重的转型跨越,罗洞工匠小镇、江埔街锦一村、从化香米产业园等一批标杆项目,已成为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产业融合的鲜活实践样本。
在“百千万工程的强力牵引下,从化区农业生态建设硕果累累,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太平镇连塘村的流溪低碳智慧型精品渔业基地,创新采用“60天吊水瘦身技术,让水产品价值提升三倍之多, “光伏+循环水养殖”模式更打造出三产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荔博园借力低空经济与 AI技术,实现农产品精准管护与高效运输,大幅降低产业损耗率;从化香米产业园等优质载体,持续深化科技赋能生态农业的实践探索,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标杆力量。这些实打实的建设成果,为北回归线沿线地区提供鲜活借鉴。
与此同时,北回归线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持续深化,为论坛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学术交流会成功召开,汇聚产学研政宣各界智慧力量,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北回归线生态农业带主题凝聚广泛共识。随着学术研究的系统化推进与交流平台的不断完善,本次论坛得以在更高起点上,聚焦生态与乡村协同发展的核心命题,碰撞思想火花、共商发展大计。
在此背景下,2025年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论坛的举办,既是对过往发展经验的系统传承,更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科学谋划,必将为“十五五”时期北回归线地区的生态振兴与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