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豸角塔影立秋感怀

(2024-08-13 18:12:24)

云岭飞凫迓立秋,

黎塘水口塔灵眸。

凭栏寄愿文峰载,

展棹杨帆粤海游。

德政钟铭光武颂,

乡民伞赠襦袴讴。

紫薇玉蕊连菊圃,

万世芳华浩气留。

注:襦袴讴是对地方官吏善政的称颂,源自东汉廉范任蜀郡太守时,废除禁止百姓夜间点灯做事的制度,使得百姓生活得以改善的政绩。襦袴讴的典故蕴含《易经》智慧,强调理政应以民为本。

豸角塔影立秋感怀

豸角塔影立秋感怀

豸角塔影立秋感怀

 清朝光绪年间,从化县流溪河豸岭,七层水口塔与黎塘河石桥,夕阳光照,层峦叠翠,桑梓熙和。流溪河田园阡陌相连之处,街口城南的黎塘河水口岸边热闹起来了,田畴之间但见村民头顶竹笠,背负篓筐,荷锄挑担。一条有十个石墩的板桥横跨黎塘河,村民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来往黎塘河两岸,有的从黎塘河右岸田园坡地耕作归来,有的从街口过桥返往黎塘河右岸。丰沛的河水带着宜人的流速,从黎塘河石砌桥墩之间向流溪河水口流去,不远处的黎塘河河口交汇处,可见到流溪河的一片开阔水域。

豸角塔影立秋感怀

  该照片是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拍摄的。清康熙三十年(1670),由从化县令郭遇熙发动募捐,重建流溪河七层水口塔。时光荏苒,到光绪年间拍照时,水口塔已在豸岭屹立两百多年了。

  据姓钟围禾仓小学退休教师钟锐波说,他的童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黎塘河还有这条石桥。石桥是风云岭周边村落连接街口的重要通道,三将军、上塘、石潭、沙贝、大凹等地村民要经此桥过往。七层水口塔在抗战时被日寇炮轰,塔身有些损毁但还屹立岭上,他童年时还和村里同伴登塔进庙玩耍。钟老师还请教村里八十多岁的南叔和黎锦叔,他们都说这条石桥连接城南村与黎塘河对岸的田地,后来在五十年代流溪河黎塘河发大水冲毁了,水口塔和天妃庙也被拆毁了。
   
老照片的右上方,一座七层砖塔矗立在流溪河水口右岸的豸岭上,整座塔造型呈锥形,塔的底座最大,往上逐层收窄,塔层之间均有稍加突出的环檐。与现在的九层水口塔飞檐斗角相比,两者风格大相径庭,清代七层塔造型古朴,远看就像一支巨笔毫尖。
    
在流溪河中游街口城南的豸岭山嘴处,有小海河、黎塘河两河相近交汇,发源于东北部大岭山的小海河在左岸注入,而发源于西北部平头顶的黎塘河在右岸注入,两处的汇入口相距数百米。豸岭居高临下,紧扼流溪河要津,形成壮观的水口形势。

立秋时节远望豸岭九层水口塔。 这是在荔景园临流溪河与黎塘河交汇处水口岸边所摄的,左侧那个平缓山岗还远离豸岭。顺着水口黎塘河左岸上行200米,平缓山岗移到豸岭之后,那便是当年的取景拍摄地点了。

 

依照老照片寻觅当年拍摄的方位,从水口塔豸岭遮掩一处平缓的山形,以及其左边以远的山形地貌,看到最左边突出的一处三角形山峰,那就是神岗三百峒的尖峰顶,依照远山形貌按图索骥,沿着黎塘河左岸行进,确定该图片当年的拍摄位置,是在黎塘河水口上溯百余米处,就在荔景园璞玉湾河岸边。从流溪河水口的古今两塔位置对比,九层塔的位置是往前移了一段距离,而清代七层水口塔是建在豸岭靠后的位置。

 豸角塔影立秋感怀


豸角塔影立秋感怀

从化水口塔史话

 

从明朝至今,豸岭上三次建起水口塔。明朝泰昌年间(1620),知县张得春在首建水口塔。当时只建到五层,还差一点点没有建完。此后,塔身逐渐颓塌。清朝康熙元年(1662),当时坊间流言四起,说水口塔是一支长矛,有伤地方文运,信之者便群起拆毁塔身。但活生生的现实就是,水口塔拆毁之后几十年间,从化县未有人考中科举。

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县郭遇熙带头捐资三百两白银,发动群众捐资重建水口塔和天妃庙,翌年春破土动工。在决定建塔那—年的秋天,就有水东堡士子张德桂考中举人,于是当地民众捐资建塔更加踊跃。

水口塔与天妃庙历时三年多完工,到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秋天建成。这时,张德桂参加京城大考,高中进士。其后30年,又先后有曾风举、邓贞吉、邝罗元、黄宗器等考中举人、解元。所以水口塔名声大振,从化民众又敬称其为文峰塔。水口塔与天妃庙成为镇守河山、风调雨顺的象征,成为从化胜景之一的“豸岭塔影”。

当年从化水口塔建成后,县令郭遇熙为此有感而发,题有《豸角塔影》诗一阕:

 

从阳二水汇南滩,蜿蜒地势拥河干。

上有碧霄名豸岭,凌空冲汉捧日盘。

我来司牧征帆泊,濯濯山头巉石丹。

高树杪枝悬蔓草,石上水痕涌波澜。

山川佳气未凝结,水潦旱魃民脂干。

我览邑乘言此地,旧有浮屠插云端。

五层未竟毁其址,父老争言风气残。

环庭泣诉欲兴复,时绌举赢实畏难。

三载趋事百工簇,经营成之万姓欢。

七级层层如峰矗,时有舍利光团团。

倒影低垂入江里,照龙潜避下急湍。

烟霞阴雨连朝暮,百尺崔嵬透缵坑。

文笔峰尖空兀起,山城睥睨倚云看。

吁嗟从阳何日建,至今岚顶竖高冠。

山名獬豸添其角,朝天更有双凤峦。

我欲登临纵眺望,秋风飒飒曙影寒。

千山万嶂拱北极,五云多处见长安。

 

这幅摄于清光绪年间从化流溪河水口塔照片,其来历应与传教士有关,因为照片下边有一行手写英文“Stone Bridge and Pagode Tsung Fa city(从化石桥与塔)”。十九世纪,由英国人到从化县创办城伦教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改名为中华基督教会,隶属中华基督教总会广东协会第七区会,教堂设于从化街口镇西横街(今朝阳街)英国人开办的普惠医院内。

十九世纪欧洲科技技术大大超越亚洲,其中以摄影技术、器材来说,当时的照片均是欧洲的专利。就在从化基督教会筹办期间,涉洋万里前来的英国神职人员,空余时间有感于从化山水优美,民风古朴,为此摄下珍贵的镜头,同一组照片还有留长辫乡民撑竹排鱼鹰捕鱼、河边水车等场景,照片弥足珍贵。当年,七层水口塔其时已安度两百年光,此处的一座完美的石墩桥也惊艳于当代人们眼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