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下西探秘雷震子

下西雷震子,隐伏山林中。
不是荔枝菌,更非埕仔蜂。
龙潭传密报,探队出从城。
直取潖江道,包抄勒竹丛。
才哥有料到,山麓破迷踪。
落叶沉积厚,细观有不同。
白丝绢花状,形态怪玲珑。
又见黑铅笔,成条出土层。
端倪在地底,发掘建奇功。
锄泥一两尺,循声见蚁窿。
蹲下往里望,赫然露真容。
黑乌如碳果,挂壁蚁穴中。
生态奇观景,即时录影瞳。
随文分享后,感概说由衷。
雷震子生于温暖山坡土层较深处、或河堤土坡白蚁遗弃的菌圃腔内。清代《灌县志》载:“乌苓参其苗出土易长,根延数丈,结实虚悬空窟中,当雷震时必转动,故谓之雷震子。圆而黑,其内色白,能益气。”《灌县志》:“结实虚悬空窟中,当雷震时必转动,故谓之雷震子。”
雷震子色乌黑为中药材,又称作“乌灵参”,具有人参样补气作用而功效灵验得名。民间传说此物系鸡纵菌窝内的蛋状菌核,故名鸡纵蛋。也有称作鸡茯苓、地炭棍、乌苓参、乌丽参,为炭角菌科真菌黑柄炭角菌的菌核。春夏季挖出地下菌核后,洗去污物和砂粒,风干后备用。
雷震子具有健脾除湿、镇静安神、补气固肾、养血等功效。《四川中药志》载乌灵参:“补心、催乳、除湿镇惊、利小便、止惊悸。”有一首诵词说到乌灵参:“灵比神芝,不让虫草;菌中极者,乌灵仙参。”是说乌灵参既可与灵芝媲美,又与人参的补气相当,被称为“仙参"。的功效与作用为安神、止血、降血压。主治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压病、烫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