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絮语(302+10+3)

九月的絮语
九月是一个记忆丰富的月度,不需要一一道来,说的太多,太直白,反而有些尴尬。
九月十日,是教师节,也是我们附二新院开门试业十周年的日子。
当我们都沉浸在教师节的祝贺中,我小心地、自私地品尝回忆十年前的那个激情燃烧的时光,也许人已经逐渐变老,怀旧是变老的标志,其实,新院建设的流金岁月,其中的艰难困苦的磨砺,其中忍辱负重的前行,其中百般无奈的挣扎,其中苦中作乐的歇斯底里,其中梦中眼角的泪水,其中封顶的工地盛宴,一幕幕难于忘怀。
这个新院不容易,作为省政府重点工程,政府投资仅仅只有五十万元(工程总造价五万万元),作为省政府的重点工程,无法整体立项,分别在省教育厅、卫生厅两个途径,完成了门诊住院行政大楼与第二住院楼的立项,而第三住院楼、后勤楼、教学楼则是分别在衡阳市高新区与市发改委立项。这是我们的行政智慧的绕行成功。从购买土地到新院开业,历时八年零十个月。为什么拖了这么久,一句话:没有钱。
其实记得住这些的人不多,但是也不会少,只要还有一人记得,我就不会孤独,我想在建设工地工作的每一个人都会记得住。一个这么大的工程,我们的基建办人员是:胡建国、唐楠、万忠易、刘国开、石自科、莫玲,首任基建办主任是欧俭生(后任后勤保障部主任,胡建国接任),分管基建的院长是赵兴斌副院长。基建办的组成人员现在除唐楠、石自科、莫玲均已退休。我想他们都会记住这一天的。
九月十号,唐楠给我发来几张照片,果然,还是这些人记得住这一天。
这是2008年五月,我们门诊住院办公大楼封顶的日子,施工单位负责人刘政、唐荣权他们按照地方习俗,要搞一个封顶庆典活动。
上午十点十八分,我们的封顶仪式开始,在行政主楼的二十一楼楼顶。
原本我有恐高症,但是在基建工地莫怕打滚了几年以后,带上一顶安全帽,何惧手脚架子摇。乘坐施工升降机,吱吱嗖嗖就到了顶楼,那时候的开发区,我们的行政楼二十一楼是一览众楼小啊。
封顶的一切准备没说白了就是摆拍,有些事情有了仪式,也就有了历史,也就有了记忆,也就有了文化。当然仪式太多了,也会、让人生烦。
楼高风自生,站在二十一楼,眼望华新开发区那稀稀拉拉的建设工地,既有火热的感觉,也有一种苍凉的景象。要知道,当年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带来的后遗症,我们这个三线减城市也会有表现。这就是大家喜欢说的蝴蝶效应吧。亚马逊的蝴蝶翅膀煽动了一下.......
面对这个开发区,不由得想起这些年大家一致的怀疑,开发区发展得起来吗?这么大的医院,活得下来吗?担心资金断链,医院会被这个工地拖垮拖死。而现在大家抱怨的是当年的规模太小了.......
一阵夏风吹过,楼顶的钢筋都被吹得发出了金属撞击声响。拿起铁铲,与赵兴斌副院长等铲起混泥土,倒入预定的封顶模块中,随后,混泥土输送泵将这个模块很快填平。封顶的仪式完成,接下来就是庆典。看着这个场面,作为工程的建设方主导人员,心中的感动是无法写明的。
施工方他们在工地的现场,请来了农村专门承办乡村宴席的厨师班子,在工地建灶驾锅,工地的工人们与医院的工作人员接受邀请,共襄盛宴。这个标准也就是每桌300元,只喝啤酒。
庆典酒席在工地现场,位置就在今天的体检中心那一区域。
在衡阳,乡村厨师班子据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不管坏境如何,他们准能在你要求时间以内按照你的要求做出你需要的农家宴席菜肴
宴席的场面很热闹,大家都很高兴,尤其是医院的同事,在解放路市中心那13亩地的蜗居,77、78、79三届留校生的流失,这也是附二人心中的痛。
因为高兴,因为激动,我们逐个敬酒,感谢附二同事们的支持,感谢工程建设者的努力。至于在酒桌上有什么菜,全然不知了。因为我还要赶上下午的飞机前往上海出差。
敬完酒,上了汽车,直奔黄花机场。到了机场,打开后备箱取行李,傻眼了,我们在兴高采烈高庆典,小偷们也没有闲着,把我的出差行李偷走了,就连身份证都偷走了。那时候不像现在,我赶紧找关系联系衡阳的派出所,开证明,发传真。总算赶上了飞机。
...........
2009年8月,装修工作基本完成,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很恼火的现象,这边装修完毕,晚上装修材料就会被小偷偷走。工地太大了,几个保安根本无法照应过来。医院班子讨论怎么办?
我做出的选择就是赶紧搬家开门迎患者。当时还有一些同志有顾虑,觉得临床科室还有一些不满意地方,需要进一步修正装修,不然不适应。我给出了一个理论,新鞋子不合脚,穿久了就合脚。更何况还没有穿呢!!
大家接受了这个观点,很快做出决定,搬家。各个科室自行将需要搬过来的东西打包,由搬家公司负责搬运,这边的安装摆放由科室负责。仅仅只有三天,科室搬家完毕,新院按照心愿开门试业。
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附二的这一群充满希望的同仁们,不计艰辛。
试业也是一步险棋,因为当时华新开发区很冷寞,尚书房还是几栋孤零零的建筑物,连卡福还是一个大坑,对面的博大绿岛刚开盘(等我们开业),香江城市花园西侧附二东门几乎每天都有抢包的治安事件。每天的门诊也只有百十来号人。
提振人气,告诉市民,我们新院开张了,如何办?我们员工只要愿意在他的爱车上张贴新院开张的广告,医院赠送一个月的汽油费,所有的汽车不下地下室,如此等等,让社会知道新附二开业。
我家老父亲一着急,一个月内,两次患脑梗,住院,也来提振人气。到了2009年12月19日,医院举办建院六十周年院庆,医院得到了社会的知晓。新附二逐渐走上正常运营轨道。
六十周年一甲子,居闹市,辛勤耕耘写春秋
十年又是少年郎,在新区,踌躇满志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