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女孩(164+5+1)
(2018-07-02 22:22:08)十八岁的女孩,是花样年华,也有人说是豆蔻年华。十八岁的女孩应该是青春、清纯、单纯、活泼。
十八岁的女孩应该不会有过多的眼前追求,但是缺不缺少未来的梦想。应该是人生美好的刚刚开始。
但是,这个女孩,我开始只听说,没有见过,见过了她的生命礼物,却没有见过她本人。但是不得不产生许多的感叹、感概、甚至疑问质问,这是为什么?我不支持不会对这个女孩做道德评价,但是我想搞清楚,十八岁的女孩为何如此脆弱、如此......
这是一个来自中原的十八岁的女孩,身材高挑,眉清目秀,堪称漂亮。见过她的人都是如此评价。女孩爱美,身上还有不少的纹身......
也许是网络,让她远离家乡,一个人带着“诗与远方”的梦,寻找自己的充满憧憬的爱还夹杂着一些物质需求,来到了我们这座城市。
他们在新城区的一个有名的楼盘,租下了一套住房,他们在一起过了多少个日子,我们也不知道。但是,从路途来讲,这个十八岁的女孩,是穿过半个中国来睡你,诗人余秀华的诗句,用在她的身上,似乎并不黄色,却是一种年轻的轻狂恣意与浪漫。
男孩是一个酒吧的夜场工作人员,这个行业能赚多少钱,我们相距太远,不知道,我的学生们也不知道。但是估计租房子,需要一千多。租房过家家,是需要花费的,终于,男孩子有了一次的不让她逞心如意,拒绝了一次心仪的衣裳的装配。
女孩想不通了,不高兴了,于是,在不久前的凌晨,她从窗上跳了下来,虽然经过了无比努力的抢救,但是颅脑创伤太重,在她的家长来到了衡阳以后,家长决定,生命以取走下高楼,那么,以舍完成人生的蜕变。
当器官获取组织医生们恭恭敬敬鞠躬以后。她的人生也就是另外一个篇章,十八岁的女孩,她的器官帮助了三个人获得了新生,还足以至少两个人恢复光明。这一种舍弃,是家长们的最为伟大的也是最能弥补教育缺失的决定。
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复杂的却是我们的面对如此美好的生命的流失的感叹,更多的是应该思考。
我的思考是,当社会变成了应试为主的潮流,家长们给孩子们的生活与价值观变得单一、甚至唯一,生活没有了乐趣,没有了意思,更谈不上意义。于是,人变得简单脆弱物质,只能是自我放逐。但社会还有一种娱乐至死的思潮,物质潮流、娱乐潮流、快餐文化、丧文化等等,无一不是时刻侵蚀年轻孩子们的成长心路。
其实当年,我们的高考并非是唯一出路,大家也可以高高兴兴去当工人、当农民,当小贩。每个人都了可以自得其乐。
当年的高考口号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迎接祖国的挑选”,而现在的高考口号“高考改变命运”,到底那一句更能让年轻人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灵魂与肉体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