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楚建的马齿苋(99+4)

进城以后,马齿苋自然吃的少了。奶奶惦记着夏天我一身的痱子,会将马齿苋晒成干菜,送到城里,可以用水发开,炒着吃,也可以蒸肉吃,后者的味道自然不错。
但是,马齿苋渐行渐远,不像红薯,越走越近。
前几天,衡南一中的老同学贺楚建发了一篇文章,《地缝中的马齿苋》,勾起了对马齿苋的回忆。
贺楚建是在衡南一中不认识,大概在五年前认识的一个冠市老乡。酷爱码字,这些年来,不断有大作见诸于报刊,杂志,乐此不疲。妻子也在他的身后,默默地支持他,希望在某一天,获得茅盾文学奖或者是向莫言一样,拿个诺贝尔文学奖。隔三差五,发个散文给我看,当然,他现在已经是中国散文学会的会员了,不像我,什么都不是,至今社会闲杂人士一个。在他的成就面前,我吗,呱唧呱唧,鼓鼓掌,为他点赞。
这篇马齿苋的作文写得非常质朴,朴实无华,读起来不算朗朗上口,却是字字入目入心。将马齿苋的生命历程与顽强写得“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最为动人的故事,在这里面出现了,原来马齿苋就是他的夫人,与他携手共同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夫人,到底是马齿苋的拟人,还是将妻子拟物,其中的情感汨汨流出,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质朴男人的厚道与沉稳。
其实,贺楚建自己也像马齿苋,从老家的小镇走出来,用自己的双手经营者自己的家庭与事业,还用双手书写着生命中的普罗大众,他的父亲,姐夫、母亲,都是他笔下的主角,一个个都是没有特别的亮点的善良百姓,但是却都守着自己的人格。不由得感到“大树有大树的伟岸,小草有小草的芬芳”。
当时光流逝,青春不在,激情变成了平流,马齿苋的风貌依然顽强地演绎着每一个生命自己的故事。我们不由得感受到,做一颗马齿苋,也是一种平凡的伟大。
只是最后,我想调侃一下贺楚建夫妇,这么多年的老夫妻,贺楚建已经是一块老腊肉了,还这么肉麻的赞赏着自己的妻子,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最愿意接受的马齿苋佳肴“干马齿苋蒸老腊肉”,堪称绝配。
前一篇:周末(98+4)
后一篇:悲壮的浪漫(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