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晒18随感

(2017-12-31 22:54:49)

2018年姗姗而来,这是一个似乎有点特殊的年份,因为,这几天大家都在寻找自己十八岁的相片。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九零后,全部进入了十八岁,明天,第一批千年虫,也有十八岁,都成人了。

我已经是18*3+2的人了,在这个网络的年代里,我也存心寻找自己的十八岁的照片,其实是在记忆中寻找,因为没有实体照片。

我的十八岁,公元1980年,那个时代,照相的产物照片可是不是寻常人家的寻常物。

照相,相片,在数码时代,已经是一个太稀松寻常的事物。

叨叙一下我记忆中的照相与相片吧,算是对2018的到来的欢迎。文中的年份可能有些少许差池,但是差的不会很远。

应该是在1983年以前,没有彩色照片,相片几乎是黑白世界,需要彩色怎么办?在黑白照片上,有彩色颜料图画上去,唇红齿白却有点生硬。

照相,那时候是一种很不容易的一家事情。整个衡阳市,只有四家照相馆,其中三家位于中山南北路上。新时代照相馆(曾经叫做衡阳照相馆)位于市府路与中山南路的交界路口南侧;东风照相馆,在中山北路南端棉布大楼南侧的巷子口进入,棉布大楼的楼上;人民照相馆,在中山北路与红旗路交界口(司前街)东侧;红色照相馆,在江东火车站前广东路上。

照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照一个一寸的个人证件照,要一个人一天的伙食费,而那时候,伙食开支使家庭开支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占据了至少40%以上。还只有两张照片,加一张照片还要加钱。每个家庭也只有在非常重要的时节,才会照相,照全家福的照片,那更是不容易。所以照相,是家庭的一种重大决定。如果一个人家里面有许多的相片框,那么,他家的生活一定是殷实之家。

但是照相馆的生意还是很好的,毕竟当年三十八万人口的城市,只有四家照相馆,照相还要排队,相片要一周以上才能拿到。

1980年以后,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开始有人买照相机了,当时照相机有两种型号,主要是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牌照相机,胶卷型号有135与120两种。135的胶卷就是那种与电影胶片相同的胶片,每个胶卷可以照三十六张相片。120胶片大概就是那种4cm见方的胶片,好像一个胶卷只能找二十四张照片。但是,胶卷也不是便宜货呀。为了照相,还要去买照相的书籍或者从图书馆中借阅,因为那种相机要设置光圈速度一类的参数。

上大学以后,有个同学有一个照相机,很是嘚瑟,大家都会巴结他。因为有时候想照相,可以找他借相机,自己买胶卷照相。但是,如果要照相,那么,意味着要省吃俭用一个月,通用的方法是早上早餐多买一些咸菜,中午晚上就不吃肉菜了。因为,照相以后,好要洗胶卷、洗相片。

为了省钱,大家都是将胶卷送到照相馆去冲洗,然后自己买显影粉、定影粉、相纸。然后,在晚上,在宿舍,找一个破纸箱,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曝光机,冲洗照片。可惜的是当年满怀激情的照片,最后都因为显影定影问题,大多数没有保存到现在,保留的也不是十八岁的了,更多的是数次搬家,一定是打包在某一个尘封的纸箱中,那要到六十岁才能开箱整理。

大学毕业了,有了彩色胶卷,好兴奋,但是,一个胶卷十天的工资。所以才有了谋杀胶卷之说,不像现在数码可擦写。彩色胶卷得到来,提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傻瓜相机的出现,普通人的照相已经变成了像吃饭一样的简单,于是彩色相片大行其道。衡阳又多了一家照片服务商店,叫做“芙蓉彩色相片冲印”,这是衡阳手表厂开设的一家照相馆,也算得上是一个品牌。后来陆陆续续开了一些私人照相馆,这都是源于彩色胶卷的应运而生的产业。

2000年以后,数码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开始进入商业阶段,尽管当时数码相机很贵,但是与电脑的完美结合,使得照片变得容容易。数码相机从高贵的产品变成了地摊货。到了手机的照相功能出现,照相已经变得太容易,太容易,反而就不珍贵了,那种傻瓜数码机很快走向衰落,于是单反机开始出现,这已经是玩摄影艺术了,淡然还有一批装逼之人。

相机与相片,随着摄影仪器的改进以及数码技术的出现,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衡阳的四家国营照相馆全军覆没,烟消云散。

当人们在晒十八岁的照片时候,我们回顾这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这十来年,走得太快,太快。

我在设想,人工智能、物联网,在2018,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有时候,看到一张张古老的照片,一种怀旧、一种亲切、一种思念在心头悄然升起。但是我也不会放弃手机、放弃电脑,在享受现代科技发展的同时,居然对过去的时代、事物是这样的眷念。

2018,少给我们一点梦想,让我们能够驻足,回望一下走过的路,想一想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要出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