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洞桥的斑斓(266+24)

茅洞桥的斑斓
茅洞桥,现称茅市镇,自称有千年古镇的雅称。当然,这个历史谁来考证,作为医生的我,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但是,我认为与人打交道的医生,了解自己的工作目标,是做好医生的前提,也就关注了茅洞桥与茅洞桥的人,历史可以不需要特别考证,但是了解现实是很重要的工作方法。
2017年10月22日,一个难得的没有出差的周末,有幸应知名湖湘文化作家甘建华先生(毫无悬念,茅洞桥人士)邀请,与衡阳文学艺术界一批精英,采风茅洞桥,对这个古镇有了一些了解。但是,甘建华老师不是省油的灯,吃了几块茅洞桥的拎豆腐,一个烧饼,就布置了命题作文,说是要搞一个文化地理选本《茅洞桥记》。吃了人家的嘴软,看了人家的眼拙,瞧一瞧键盘,用医生写病历的手法,完成作业吧。
我的感觉,小小的茅洞桥,无论人文、地理、物产,都是充满着斑斓色彩的,具有独特魅力---不一定美丽但是绝对值得咀嚼的地方。
(一)茅洞桥人
知道茅洞桥的名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博士毕业,回到衡阳,在附一从事临床工作,发现有较多的茅洞桥的病人,与茅洞桥的人有了交集,发现茅洞桥的人及其病人有几个特点,第一是穷,他们住院的时候,经常是捉襟见肘;第二是茅洞桥的人比较精明,在医疗费用,比起其他地方的病人要刨根问底得多(那时候没有一日清单);第三,茅洞桥的人能吃苦,住院病人的亲属,他们的生活很清苦,但耐受性比起其他地方的人似乎更强;第四,衡阳的街头巷尾,似乎是被茅洞桥的人填充着,家装工人师傅,建筑业的工人,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小老板都是茅洞桥的人。我的感觉是,茅洞桥的人难道就是衡南县的传说中的“犹太人”。第五,这可能不是犹太人的特性,茅洞桥的人比较讲感情,我在1994年的房屋装修的油漆师傅王师傅,一直与我保持交往,电话一打开口的称呼就是“哥哥”。
正因为如此,早年身在理科心在文的我,初步了解了一下茅洞桥,这才知道,这是衡南县西南边缘的一个小镇,紫页岩丘陵地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比较差,地理位置也不好,所以才会有这些特点。
到了新世纪,随着自己的年资与职称的升高,社会交往面增加,因为也是衡南县籍贯的原因,发现了茅洞桥的人另外一面,第一,茅洞桥的人还会读书,从古至今都有文人名人,这可能就是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第二,茅洞桥还出政界名人,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他们为家乡增光,家乡人民以他们为荣;第三,茅洞桥出老板富翁,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最早走出来的做建筑、搞维修、搞小商品生意的人,几乎都成了有钱人。第四,茅洞桥的人,具有较强的地域意识,他们经常以老乡作为纽带,互通互联互惠,互相提携;第五,茅洞桥的人有很强的家乡观念,热爱自己的贫瘠的家乡,惦记着自己的家乡的每一种食物,哪怕根本谈不上美食,这可能就是赤子之情吧。
常言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不然,穷则思变,不是当土匪就能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当社会变革时期,能够抓住机遇,勇立潮头,就能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既优雅又榜样。
这就是我眼中的茅洞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