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心疼的吃相(256+24)
(2017-10-15 21:44:35)做完一台肾脏移植,还有下一台,作为罹患糖尿病的高年资医生,我先来吃饭。我找到了我们手术小组的专享外卖快餐盒饭,选出来那一份辣椒炒肉,吃将起来。
谭书波在我后面十来分钟下来了,他开始吃饭,没有选择菜品。直径15cm的圆形饭盒,里面扎扎实实的装满了米饭(送手术室的快餐有个特点,饭菜的分量尤其是饭的分量是杠杠的),这一份饭,应该至少是四两。三分钟不到,他吃完了,接着去寻找第二个盒饭,又埋头吃了起来,还是狼吞虎咽。没有顾及在场的每一个人。
手术室护士长谢春花看着他的吃相,疼爱的说“书波,慢点吃”。眼睛圈就红了。
书波,口中含着一大口米饭,嘴巴含糊地说着:“肚子饿,还有一台移植手术”。话还没有说完,他又一阵风一样奔向手术室。
在旁边,我看着这孩子吃饭,也是心中充满了疼爱与愧疚,但是也没有特别的办法,因为,在中国,所有的移植人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几乎都是如此。
黑白颠倒,夜以继日,长途奔波,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即使有人关心,但是工作的强度、连续性、急迫性逼得医生们如此工作。
十三日,是两台捐献,四台肾脏移植。
两位捐献者,一例来自耒阳,一例来自常宁。两位捐献者都是从县区医院转运到我院的。
我们的DCD小组由器官捐献协调工作、工作器官维护工作、捐献者转运等一系列工作。这个小组在十二日下午从耒阳转运了捐献者以后,一部分人又奔向常宁,在常宁又兵分两路,一部分在医院维护潜在捐献者,一部分人去了潜在捐献者的家中,进行器官捐献协调工作。这是在常宁的一个边远山区,他们行走在黑灯瞎火的山峦中,语言不通,谭姓年迈七十家属的文化水平有限,最后是村支书担任翻译工作才得以进行,把谭春梅、谭书波这两谭搞成了三谭乱弹。转钟以后,捐献协调成功,连夜将捐献者运回衡阳。
凌晨六点,两位捐献者相继进入状态,立即启动器官获取工作,然后是器官机械师连续灌注保护,器官修整,肾脏移植。这一些列的工作下来,书波这孩子一直在连续工作,一晚上没有合眼,早餐也没有来得及吃。所以这样吃相自然而成。
手术室,李建军主任手术衣还没有取下来,就靠着墙壁睡着了.....
器官移植,让人感动的不仅仅只有器官捐献者,其实,每一个移植人(工作者),在延续受者的生命的时候,他们其实在消耗着他们自己的体能与身体......
器官捐献,我们的经历是艰难走过的,2014年6月以前,我们只完成了3例捐献,2014年6月调整了工作班子,下半年完成了8例,2015年,完成了19例,2016年,完成了22例,今年已经完成43例,总量已经达到了95例。在一个没有流动人口的地级市,成绩还是不出错的。
在这个成绩的背后,除了有广大市民的观念的转变、市民的支持与认可。还有我们的DCD工作小组的几位负责器官捐献协调的年轻同仁的不辞劳苦、毫无怨言、披星戴月、爬山涉水、忍辱负重的辛勤工作有关。
这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状况也许人家不知道,殊不知,每一例器官捐献捐献者有故事,而协调员的工作也是可歌可泣的。从器官捐献协调到器官获取,再到器官移植,每一个环节与过程,都是没有赞扬的自发的默默地奉献。
后一篇:生活调到手术模式(262+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