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临泰安
20年前,第一次到泰山,记得从武汉整整坐了一晚上火车,第二天清早才到。而现在高铁发达,8小时直达。避免了飞机的辗转与晚点时间不确定的烦恼。
25日下午的会议,所以我们在24日出行。高铁接地气,基本不晚点。下午五点多到了泰安。
实际上,对于外地人而言,泰安也好、泰山也好,就是一个意思。泰安市分成了泰山区与岱岳区,山城一体。
泰山,在我们最早的印象,五十年前开始的那场运动的天天读活动,是那篇可以倒背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中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
随着知识的长进,我们学习了“泰山极顶”,认识了“泰山挑夫”,也了解了秦始皇的泰山封禅,各朝皇帝的泰山祭祀活动。泰山在心中就是一座伟岸的、神圣的大山。而作为生长在南岳衡山山下的我,对于泰山的向往自然还有一种比较的心情。
1997年五月,一个月中,我分别到了泰山、嵩山与衡山,当然是内心的对于历史文化的一种追随。
记得当火车在车站停下来,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进入了泰山景区。由于熬火车,有些晕头搭脑。到了中天门,才有所清醒。
当时到泰山没有坐索道,我们选择了经过十八盘到达南天门的经典登山路。
年轻、好胜,游人在我的身边不断后去,到了南天门,进入了天街,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感。登泰山小天下,居然在心中产生,去没有在玉皇顶上极目远眺去寻找真正的小天下的物理存在。也没有仔细寻找孔夫子的足迹、始皇帝的痕迹。连蹦带跳又下山了。嘿嘿,小哥我到了玉皇顶。
当年龄过了五十,在南岳呆了几年以后,对于泰山的印象似乎越来越清晰,却又有朦胧的感觉。心中自然有些神往。但是,当网络、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增加以后,可以达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感觉,也就将这一种神往化作了一种梦境。
昨日晚饭后,得到了今日的会议安排,湖南省器官移植委员会的委员会议将在下午4点召开,也得到了泰山有了索道的消息。那种神往立马化作了一种渴望。起个早床,毕竟住在泰山脚下,有足够的时间,何况还是“泰山论坛”,在玉皇顶上寻找一种境界与情怀。
尽管选择了现代化的上山策略,一路上还是注意观察泰山的一切。在天外村的游客中心,天外村广场的石柱雕塑让我引颈仰望。这里告诉我们有着12位皇帝登临泰山。
乘坐景区的汽车前往中天门,一路上,泰安城逐渐进入了眼帘,说句实在话,泰山的植被比起我们的南岳还有有着很大的地域气候区别。泰山的画卷的美感来自绿色的植物与部分裸露的灰黄色的悬崖山体构成的色差。
到了中天门,也没有做过多的停留,用最快的速度坐上了缆车。
缆车在山上在树梢、在悬崖之间摇摇晃晃的上行。时而传来的尖叫声,增加了一丝刺激的兴奋。
到了南天门,进入天街,天街与二十年前相比大不一样了。但是尽管感觉好像秩序、卫生
比起以前要好一些,但是却又感觉那栉比鳞次的商铺特别扎眼。
扎眼的不看,既然到了孔夫子的老家,必须有老人家的情怀-----非礼勿视。
我们信步来到了观景台边。
不觉得心中一阵乱跳,我的个神呀---太美了。
泰安城在眼底,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城的感觉,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宁静安详,散落的高层建筑不是太多,但是排列的似乎有规律,至于是什么规律,是否印证某一历史典籍,我说不上来,因为,泰山也好、泰安也好,中国的文化在这里形成的大儒根源,岂容我辈诳语。
再往对面山脚看,汶河,泰安的母亲河,在远处波光粼粼,是一条金色的彩练缠绕在泰安的周边。
在半山腰,可以看到氤氲的云雾,对面的青山似乎更青,但是更加朦胧,而城市的阳光则更加明媚,有一些海市蜃楼的感觉。
站在山顶,感到这泰山的确是有那么高,其实,现有的知识告诉我,泰山海拔1550米左右,绝对不算高,只是在华北平原,已经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高山,突兀耸立泰山,东望大海,西眺平原。因为比较,才有突出。这就是古人崇拜泰山的精髓之所在。
回望山体,名人们对泰山的题词,点缀在泰山的山体、石壁、悬崖上,我不会欣赏书法,只是想,这大好的河山肯定需要赞美,摩崖石刻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千万不要在泰山的石壁上,满布者“名人的杰作”,变成了泰山的牛皮癣。
登泰山,这一次的感悟,是泰山一览纵山小,而不是我登泰山,众山小。
时间掐准,下山,午餐,准时参会。
我们的会议是“泰山器官移植论坛”,登了泰山,寻找历史中的营养一启迪。
前一篇:为关闭夜门诊点赞(210+24)
后一篇:反刍泰山(213+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