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论文抄袭的冷思考

八月十日,底气十足的《中国青年报》,将底气十足的厦门大学搞得尴尬了。而不甘寂寞的网络,通过标题党的惯用手法,极大地提高了点击率。狗血,狗血
老夫呢,面对狗血剧,感到有些话要说,也许是说几句公道话,也许就是一些鬼话,或者是一些井底之蛙的呓语。
这是一个七年前的事情,居然到了这一天才变成公众事件。自然陈坛老酒酒体浑厚,有味道呀。
这个事件可以说是狗血,也可以说是冷幽默,甚至说起来有些怪异。
各位,我等可以说,这个蔡建春教授也是背了大时,好端端的,变成了网红。厦门大学也搞得很被动,迟迟未能出来的学术委员会鉴定结果,也很快出来了。属于:“学术不端”,不算剽窃。
看到这些陈酿新闻,心中感到有些揪痛,厦门大学,是我们心中的圣殿。尽管西安门大学办医科教育的年限不长(始于1996年),但是凭借厦门大学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厦门城市的雄厚的实力,办好医科,比起我们这些三线城市的医学院校,要容易得多。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城市可是人人向往的。人才的引进,设施设备的购置,可以说是举手之劳。
蔡教授的个人经历,在网上一查,也是金光闪闪的,网络上的资料是这样的:
1998年就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高管了。以上是这个事情的梗概。
从这网络事件,我们可以以下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
第一,蔡建春教授那些金光闪闪的学衔与经历,为何还要一顶博士帽子?各位可能都知道,在现在的大学,不管你的水平有多高,文凭与海水浸泡腌制是装逼的第一装备。甚至是你能否进入某个领域、阶层、层级、人群的敲门砖、垫脚石。否则,你娃娃,走人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蔡教授从1998年到厦门工作,2004年攻读博士学位,到2010年才拿到学位,在职博士读的很辛苦,花费的时间远超常规博士时间。究其原因,多半是与外科医生繁忙的临床工作与行政工作有关。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每一所大学都一样,大学的高管们几乎是人手一张博士文凭,甚至在那些行政管理单位,博士也是满天飞。至于博士是读出来的;还是靠时间煨出来的;还是靠秘书写出来的;还是靠影响被友情赠送的,不好说(曾经有某一知名教授,专门招收党政干部博士研究生,编制了广泛的人脉资源)。可见博士文凭,对于大学而言,对于政界,既是必需品,也是大学自产自销的土特产。
可以肯定,每一张博士文凭,后面的汗水、心血、甚至泪水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蔡教授的博士论文六年出来,作为项目的领衔,带着自己的硕士研究生,一路蹒跚,我相信内容应该是扎实的,只不过是一个研究,受惠者多了,也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怪谁呢?谁也怪不上。但是这样的论文如果发表,蔡教授署名作为第一作者或者是通讯作者,是没有问题的。
可恨的博士帽!!!
第二,个人感到疑惑的是蔡教授博士学位申请单位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也许我的学识有限,但是也严重触及我的知识盲区,小城市小院校的井底之蛙。
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博士论文的标题是《基于RNA 干扰技术的 MMP-9 基因沉默胃癌细胞克隆》,说句实在话,这篇文章与这个专业的跨界好像是太远了。也不知道当年的答辩委员、指导老师是哪路神仙?其实,这应该是生命科学范围内的学位还好理解,我没有想通,也许厦门大学的医学当时无法招收博士,但是从生命科学系列完成也是可以的呀?或者直接从福建医科大学获取博士学位也是不错的选择,难道是福建医科大学的学校排名不及厦门大学,博士211、985,厦门大学不认可吗?。
慎重起见,我也查了厦门大学的相关的博士学位专业招生简章目录
在材料系招生目录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01功能高分子材料 |
在化学系招生目录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01高分子物理 |
02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 |
02高分子化学(包含催化聚合、新型聚合方法等) |
||
0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
03超分子聚合物 |
||
04生物高分子材料 |
04功能高分子(含共轭高分子、金属有机高分子) |
||
05功能聚合物凝胶材料 |
05高分子复合材料 |
这目录中的专业方向,与蔡教授的博士论文的方向能够契合,用传统的学科观点还是有不同的,在创新的年代,人有多大产,地有多大胆。但是在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中中,内科就是内科,外科就是外科,还有三级学科之分,否则就是非法行医。
只能说明,厦门大学的学位设置与研究范围似乎有些超出了科学与学科的特性范围,其实,这在高校也不算怪现象了。笔者所在学术委员会遇到一个学位申请被拒绝:
一个帅锅,在一个解剖学老师与妇产科医生指导下,拜了另外一个重症医生做导师,帅锅抓了几只老鼠,取出老鼠的子宫,做了老鼠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细胞因子测定,在基础医学做了并且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然后向临床学位委员会申报“外科学危急重症”学位,把各位委员搞得眼花缭乱,最终无记名投票,未能获取学位。
大家的理由是,我们可以认同你的学术论文达到了相应的学位水平,但是,你申请的学位门类与你的研究内容不是一根藤上的瓜。
这就像是你没有汽车驾照,却要用飞行员的执照在公路上开汽车,嘿嘿,不允许!!!
到底是我们跟不上时代,还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不得不认为这学术已经严重的江湖化、跨界无节操、学位功名功利化。
个人仍顽固认为,蔡教授,可能是不得已的需要博士学位,也是博士学位的受益者。但是他可能是许多高校的只认文凭、科研、论文而不顾工作特点的受害者,但是,我愿意坚持认为,蔡教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
第三,厦门大学的学风委员会对于蔡教授的正式认定还是有道理的,蔡教授是课题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自然有知识产权。但是论文的写作与实验数据的引用,反倒因为学生论文先行发表而难度增加,甚至无法充反复使用,这才是悲剧之所在.......
面对层出不穷的学术不端,未来怎么办?学术界尤其是高校应该冷静冷静思考,否则,我们的许多的优秀的青年才俊也会变成蔡二、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