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寒门为何少贵子?(80+9)
(2017-03-28 22:45:39)我们考大学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每年爆出的新闻就是某某乡村考出了北大生、清华生。
每年的考试成绩,学校排名,几乎都是县中学排在榜首。当时的教育条件,说句实在话,就是考的老师尽职、学生的勤奋。粉笔与黑板是教学的第一物质条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奥林匹克竞赛出现了,我的家乡衡南县冠市镇中学居然考出了省内让人咋舌的成绩,无论数理化,都是很不错的。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鼓励人才流动的过程中,农村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老师开始出现了流动,冠市中学的优秀教师被省城某一学校整体打包席卷而去,当然省城的待遇与生活条件远比一个连县城都当不上的乡镇要好。
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出现了问题,乡镇中学的拨款有时连工资都无法保证,校舍与教学设备建设可能只是奢望。
再接下来,当城市学校集聚了优质的教学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这些资源的两极分化,农村的学校也开始降格---只办初中。而城市学校需要升学率的支撑,提升竞争力,进而获取更大的资源分配可能,于是,开始从农村学校物色优秀生源,提供了差异化的优惠条件,有了县区班的称呼的出现,但是不管如何,受惠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教育的公平性收到了挑战乃至倾斜。我们可以看到省城的学校出的是“清华班”、“北大班”、“清北班”。而县城的中学清华北大寥寥无几。因为资源已经严重不公平了。基层学校的管理者、师生的信心都已经被摧毁了。还可以看到,有些优秀的农村孩子,哪怕省城学校给予优惠,也无法承担生活的开支,自然无法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哺育。我们可以看看清华北大等学校二十年来的生源原生态家庭结构比例趋势。
当大学合并、专升本等热潮过来,那些专升本的学校其实不就是地级市某某学院、还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变成了寒门学子的文凭之梦的寄托所。
基础教育资源的抢夺,才是寒门学子的噩梦。
公平,教育公平,基础教育的公平,才是社会的真正公平。而目前的一些不公平的政策的制定者,却恰恰是享受当年公平制度的受益者.......
今天上午在南岳,为一位肾铸型结石、脓肾、肾周巨大脓肿、腰大肌脓肿的患者做了肾脏切除术、脓肿清除引流术。手术的难度很大,风险也不小,当我们把标本展示给患者家属,患者家属连声的感谢,让我们觉得如沐春风,在这一段时间,每一声感谢,都足以让我们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