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的思考
(2016-07-24 22:04:28)这是否是一个重磅炸弹?
算是吧。
结果会怎么样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所谓的不纳入编制管理的表述: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保留事业单位性质,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员工实行全员合同制。
目前公立医院的编制,在医院是按照医院的床位数确定的(高校是如何确定的我不知道),每一张病床对应的员工人员数是1:1.6~1.8(高校附属医院承担了教学任务为1.8)。并且规定,这个人数中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80%。而根据我手头的数据几乎没有一家医院达到了这个编制的人员要求。我院的床位编制数为1850张,那么应该的员工数为3330人,按照1.6也应该为2960人,而目前省编委给我们的编制仅为1213人,只有36%~41%。而财政补贴全年也只有1559万元。离退休人员320人,离退休人员经费全部由医院负担。客观来讲,如此数据,可以看到,财政补贴(俗称人头费),相对离退休人员费用都是勉强,此外还有高比例的社保费用。几乎所有的医院都不得不招聘合同制员工,保持医院的运行。合同制员工占比例到达40%。而单位为了控制人员成本,还只有依靠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加上合同制也不可能达到最低的人员编制要求,否则,员工待遇也得不到保证。
从这个角度而言,编制存在与否,目前的财政补贴不与编制挂钩,这个新闻是没有实际意义。只有新闻性,圈外人看起来可以击掌叫好,实际上没有实际含义。当然如果编制管理取消,财政拨款按照床位数或者实际收治患者的工作量,这才是真正的事业单位,可以避免所谓的医院逐利现象。医务人员的待遇国家不给,那么医务人员的基本生活的维持以及人才的待遇保证从何而来不言自明。
去编制管理,还可以采取虚拟编制管理,也就是医院有个编制人数,按照人数财政拨付平均工资(人头经费---必须含社保)。所谓的定岗定编不定人,可以保持医院的良性运转。
谈钱太庸俗,不谈钱谁来当医生。医生本身就应该是一个高出平均生活水平的职业,这在全球都是一个公认的看法。
去编制管理,医生变成社会人或者契约人,公立医院的对于人才的竞争力可能下降,这是因为公立医院的运营成本明显高于民营医院,因为公立医院的责任以及运营模式组织架构所决定的,行政人员成本极以及行政运营成本都是很高的。有些成本是无法控制与消除的。
公立医院作为维持国家健康公益的主力队伍,例如大型应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国家绝对不能在所谓的“不纳入编制管理”政策实行的时候,必须出台强硬的财政支持条令,否则,地方政府很容易在此基础上,削弱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
前一篇:风火轮(160+29+3)
后一篇:午休没有了(16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