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执业沙龙场记

整场会议的医师年龄结构医务部做了细心部署,分为85~90后;80后,70后,60后等几个层面。
沙龙,主要是由医师们在自己的从业过程,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从医困惑等内容。
老夫,则是作为一个过来人、老年人、老师的身份,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对有关问题进行解答或者是探讨。
85后,医院医师的最年轻的阶层,刚进入了职业生涯,对于医学本质的认识还是稍显肤浅,对于职业面临的困惑比较迷茫,对于社会与政策的认识有些不足。甚至,语言的表达的词汇明显缺钙,需要使用“然后”一词作为语言进行的拐杖。主要是对他们的进行了医学的人文的本质内涵进行了阐述,强迫孩儿们在语言表达式控制“然后”的使用。
80后~85前,这一批年轻医生,是在医院成长起来的潜在优质股,已经开始展露头角,曹洪医生对于医患关系的思考、戴先鹏医生对于危急重症诊治以及医学的无奈的思考,表现出了附二医院未来的力量的储备以及他们身上的人文精神的萌芽;费书轲医生对于自己的泡病房的心得、邹聪医生回顾了自己与病患的沟通与交流的经验,可以阐述一个年轻医生的成长的正确轨迹与心理准备;符勇医生的学科发展的思路体现了年轻医生们的担当与职业情怀。
70后整形科杨峰医生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在学术上尤其是自己在带领整形科团队是,如何将学科以工匠精神打造的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妇产科刘珏医生、ICU言彩虹医生的从医回顾以及独特的心得体会,让弟弟妹妹们有所感触。
60末的乳神刘国文博士用临床的案例,诠释了医疗行业的变化以及作为医生如何顺应变化,做一个好医生的技巧。脑外科的梁日初主任的发言,看一看出,在学科发展的过程,如何贴地气,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整整一个下午,整个沙龙充满的气氛是庄严神圣而又活跃的,主要是在当前的严峻的形势下提振医生们的士气,改善调整医生们的内心状况。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高兴地发现了,在我们的医生队伍中,具有哲学范的医生、暖男医生都不乏其人,后备人才有了一定的储备基数。
(图片来自何振华教授所发微信,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