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拒收医保是顶层设计的问题
(2016-05-22 01:36:45)本周医疗界传递的医改信息名主要是三明的全面单病种付费,其次是湖南长沙湘雅系医院直接或者变相拒收长沙职工医保病人。媒体曝光。
习惯的官方语言是:改革渐入深水区,实际上,就医改而言,一直在深水区,看来想上岸的可能性有,但是时间还有多长,不知道,也许在深水区时间太长了,病人也好,医院也好,医生也好,由于长期泡在深水区,能量消耗过大,体温持续下降,长期的低渗环境,造成水电解质失去平衡,也许就会溺亡在深水区了。
今天聊一聊职工医保的问题。
医保的问题,实际上是最大的问题,病人不满意,医生不满意,医院不满意,实际上政府也不满意。而为什么不满意,根子还是在于顶层设计,高层的思维问题。
首先讲一讲,关于医保基金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局部范围内做了小小的调研。说句老实话,目前的医保基金在全国各地实际上是征缴不足,甚至已经穿底爆棚了。这个问题,是当年医保基金设计留下的隐患,现在交医保基金的人员,要负担的人数不是1:1,而是要承担离退休人员的医保,还要承担当年改制的人员的医保,甚至有些地方公务员的补充医保,也在这里,如此下来,医保基金不短缺才怪呢。这种局面,地方财政可能补偿一点,但是不够呀。
既然医保基金不够,政府可以承认,也可以想办法,如何想办法?这是政府的事情,但是不能打医院的注意,因为医疗是有成本的。
第二,医保如何保?我们的顶层设计,最喜欢用的一个词,就是报销比例是多少?受惠面试多少?
其实,医保基金保的是基本的医疗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低水平,广覆盖”应该还是有效的。医保应该对于疾病治疗的最为基本的部分进行保障。而随着现在医学技术的发展,疾病治疗的手段与方法越来越多,每一项治疗的成本也就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同样一种病,最基本的最原始的同时也是有效的,可能成本很低,随着方法改变,医疗成本就高了,这里面主要是一些消耗增加。
打个比方,最常见的胆囊切除,如果用手术或者腹腔镜治疗,大概在一万元以内,而改用达芬奇机器人,需要增加消耗材料三万元左右。如果都按照70%报销,前者,医保基金支出只有7000元左右,而用达芬奇,则高达28000元,相当于多用了三个人的费用。自然受惠面就会减少,为了保证受惠人数,那么只有拿医院出气,医院就会亏本,医生的利益也就直接收到了损伤。
第三,医保中心出台了总额包干,更加容易造成拒收,尤其是在医保结算的后期或者是包干费用告罄。这种局面在北京已经存在许多年了。医保中心在财务年头将这一年的医保基金切块分蛋糕,某医院一年就是几千万医保基金,当病人医保费用用完了,医院不敢收了,因为,收的病人全部要医院倒贴医疗费用。既要出力,还要倒贴钱,甚至还有医疗风险,说不定把命都配上去。
至于单病种付费,相对而言,算科学一点,也就是所谓的Dgrs的缩写版,我看了一下三明的单病种付费,既像Dgrs,但又不全像,因为Dgrs的定义没有囊括进去。例如年龄、并发症等因素考虑不足。但是总算迈出了一步。
但是,这种单病种付费,从政府的考虑角度要多一些。
第四,最为搞笑,也最能体现官员思维特色的事情是,医保中心会严格控制自费比例,从某一角度而言,这是对的,尤其是政绩工程。但是,这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因为自费的问题,有患者自身的选择。
由于治疗方法的多样性,有些患者希望得到当前最好的治疗方法,自己愿意多花钱,但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不行”,因为超过了自费比例。这就奇怪了,自己花自己的钱,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这就是当前医保的大问题。
因为,医保许多情况下,把自费比例当成了一个巨大的红花挂在胸前。
于是出现了强势政府管病人钱包的尴尬局面。
医保基金要运营的好一些,个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医保基金的征缴,要随着经济形势与局面进行必要的调整,随着离退休人员的增减,交养比例会越来越失调,基金短缺会越来越严重。
二:财政对于社保的转移支付或者补贴应该要逐年提高,不能将社会负担全部压在在职职身上。
三:关于单病种的设立,要么严格按照Dgrs原则,从目前国家颁布的临床诊疗指南筛选出最为基本的限额费用,作为医保全额报销的包干费用,至于超出部分,如果患者认可,患者自费,这样可以保证一些有条件患者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手段,也可以避免那些越有钱的对于医保资源的使用越多的怪现象。
四:医保基金与医疗费用息息相关,医保部门应该与医院多沟通,科学设立合理的医疗费用结算方式,不要懒政---总额包干实际上就是一种懒政的表现。不听医院与医生的意见,不学习临床诊疗指南与临床路径,制定出来的医保方案肯定会造成大家都不满意的局面。
五:医改过程中,有些措施走得太快,医院运营的不到保证,麻烦更多。药品零差价,降低医院检查费用,都是为了取悦于民,但是,对医院的补偿机制与制度建设落后于取消与降低的速度,实际上就是为了赢得掌声,造成了医院的困难,最后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