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失望的美女研究生(100+19+1)
(2016-04-27 00:51:45)昨日,我院招收新员工进行面试。
我们医院希望招收一位针灸推拿方面的研究生,为衡阳的父老乡亲们提供传统的中医服务。
非常幸运,我们有两位研究生通过了笔试,进入了面试。
这是来自我国两个不同的有名的中医药大学的针灸推拿研究生。两位美女,考官们进行了面试提问,我们的中医考官针对目前针灸与推拿治疗的临床运用,提出了一些问题,这本来就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一些针灸推拿适应症,可怜两位美女,都是结结巴巴的,对于适应症的回答,中不中来西不西。花容失色呀!!
怎么办?来点基础的吧。中医针灸,行针是根据经络走行施针。经络是路,银针是车,车行路上,必须识路。中医的经络学说看来不可能作为考题了,也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希望她们能够说出几条经络的名字,十二条经脉,搞针灸的研究生,至少应该答得出吧?难不难?不难,好遗憾呀,两位美女,尽管她们不相识,甚至是竞争对手,居然面面相觑,抱团取暖,但是大家都在冰点。
我们是善良的,再次挖掘她们的潜力,给她们一个辉煌的机会。经络不幸,再提了一个问题,也是关于中药使用的问题,何为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十九畏是中药使用的配伍禁忌,聪敏的祖先们担心后辈难于记住这些条条框框,已经把这些内容编制成了七言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只要在这个行业内部持续经营发展,一辈子是张口即来,开起处方是提笔可忆。相当于九九乘法口诀表。
这回不是美女考生发晕了,是众考官发晕了。我们的考生,还是不知道-----比起当年的刘胡兰还要斩钉截铁。
其他的不说了,在午夜完成面试工作以后,我回到了家中,睡到床上以后,回想这一幕,付了一条微信,送了一片野花,给考生。为何是野花,你懂得。
中医,我们的国粹。中华民族历史中维系民族发展健康的重要的一环,就这样可能失传了。不管国家如何提倡中医,宣传中医,我不敢想象未来的“中医”是个什么“宝宝”。
怪这两个考生吗?我觉得他们是受害者。谁害了他们,就是害了整个中医的健康发展与继承。这个现象不是我们这一个场景,而是在不断的反复上演,只不过是没有闲人多事而已。
种种迹象表明,中医亢龙有悔呀!!!现在的中医,可能是即将断代的时代了。
我们首先从中医教育来看,中医教育目前几乎是在中医院校完成的,传统的师传中医,几乎灭绝。因为职业医生考试的要求,师传者难于考起。当然还有,目前中医医院的运营现状,师传中医师根本无法适用。大多数中医院是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了。
那么,中医研究呢?,中医研究也必须走向世界,对于传统的挖掘与整理,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具备这个功底了。而目前高校与研究院所,都讲究的是紧跟时代潮流,到处都是蛋白质组学,基因,这个因子那个因子,苦逼的孩子们,中医的内涵越来越少,在实验室试管烧瓶电泳仪去了,西医本身学的就是简版的。而中医本身也会因为这样的研究而远离中医的自身魅力,而这样培养的学生,可能就是变成了不可能继承中医的中医生了。
在教育与研究现代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年轻人的学习方法与记忆方法变成了网络依赖性,在自己的脑海中的优先的经典的记忆越来越少。
其三,中医创新,在一个创新作为LOGO的年代,中医这一传统的古老自然医学,也在市场化与,传统在流逝,而创新是所谓的新经济状态的救世符。中医的特点是许多技术缺少真正的即时显效,许多创新恰恰是毁灭中医的推手。传统针灸继承者甚至不如那些没有根底的创新各种诊疗技术。
中医诊疗,我们这六零后的人,特别记得起是在七十年代,我们到中医院或者中药铺,买中药,一剂药大概就是那么8~10味药,一个小小的四方药包,总的重量也就是二两以内,现在我看到,大多数的中药一个处方,写得满满的,多的达到了三十多味。问这些老师为何这么多了,回答倒很合理,现在的中药不地道了。
现在的中医是个吗东东呀?未来的中医生是个神马样的呀?
国家应该在中医教育、中医科研与创新应该植根于中医的传统内涵,才会发扬中医,当然跟为重要的是,未来的中医人,必须把中医的内核嵌入在自己的有机的硬盘之中。
连续两天的面试,好困的。看到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弊端不少。
上午,一台左肾左输尿管结石,第三次手术,重建输尿管、肾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