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3)--乡下
(2015-02-22 03:33:47)
标签:
股票 |
中国人的根都在乡下,几乎是每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总有一种回到乡下的走一走甚至是住一住的愿望。这已经是大多数老人们的基因决定的。
我们作为从小生长在乡下由爷爷奶奶带大的一辈人,也有是在心中泛起回家看看的愿望。年前,父亲就又叮嘱,在过年的时候,儿孙们都回来了,回乡下看一看,实际上心中惦记的是住在山里面的祖父祖母。平时也经常讲,八十多岁了,回家一趟就是一趟。更何况,早在十年前,我已经把父母亲的百年地产已经安排好了,作为他们金婚的礼物。今天是他们钻石婚的纪念日。他们更是想回老家。
老家并不是很远,在高速等便利的年代。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
故乡的山村,心中的一些记忆不断地映出。但是现在的故乡,去让我们感到了农村在衰败。
小山村里,传统的民居尤其是当年我们引以为傲的罗家老屋,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已经没有当年的熙熙攘攘。乡亲们居住的房屋七零八落的没有特别的规划,尤其是许许多多的房屋几乎都是毛坯房。以前可以看到的喝三邀五的拜年声也不是那么常见了。春节的年轻人也不多,只有一些老年人住在乡下。
由于昨天晚上下了大雨,山路泞泥。下车以后,开明豁达的父亲,放弃了去祖父母坟头祭拜的念头,母亲尽管有着很强烈的愿望上山,考虑到她的行走问题,还是被我勉强安排在了乡亲的家里,坐一坐,唠唠家常,喝上一碗捞米稀饭。我们兄妹三人以及眷属踏上了山路。
祖母没有与祖父合葬。祖父在1994年去世,祖母是在2002年去世的。相差八年。祖父的位置是父亲于叔叔姑姑们安排的。而祖母的位置则是老人家自己杵着拐杖,自己寻找的。
祖母的福地在一个小山包上,面对故乡的那条小沙河,我们在2008年对老人家的坟墓进行了修缮整理。到了分钱,祖母的似乎在对于我们的到来感到满意。读着照片,眼睛有些湿润,我是他们的长孙。面对墓碑,我们集体默哀。我大声告诉奶奶,儿孙们都回来与她拜年了。
随后我们又去看望祖父,相对而言,祖父的坟墓比起祖母的要简单一些。毕竟是条件变化所致。已经有了一幢房屋紧紧挨着祖父的福地修建了起来。曾经有乡亲们表示这样不好,父辈们最后想通了,死人不能与活人争地。既然乡亲建屋所需,也就算是替老人做了百年后的好事与善事。同样,我们也大声告诉祖父,我们来看了他与奶奶了。
整个的祭拜活动我们采取了简单环保的方式,没有放一个鞭炮,没有燃一株香。对于老人最好的纪念就是在心中有着他们。更为让我们感动的是,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近一年没有去了,在他们的坟头上,可以看到插着有一些新鲜的鲜花。这是乡亲们的自发的。因为祖父祖母当年在乡下行善不少,大家都记得他们。
乡下人的生活条件看起来并不一定比当年好多少,乡下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回家了的路上,我脑海里不仅仅出现的是祖父与祖母,而总是在想,未来的农村会是这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