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可以任性,医生必须理性---7
(2015-01-21 23:57:02)
标签:
it |
说句实在话,对于大多数的医生来讲,不管是百度云、还是阿里健康、未来医院、甚至挂号网等,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对于我们医生,每天埋头去看好那永远看不完的病人已经是时不我待了。哪还有这么多的时间关心这些事情。而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自然关心的多一些,这与医院的发展与医改可能的方向有关。真正引起医生们关注的倒是马老师的“让医师失业”宣言。
面对互联网的强势进入,不管医院管理者还是医生所抱有的态度与反应无非不过是几大类:
一是兴奋,认为互联网的到来可以解决目前医院的诊疗环节的各项问题。这一类主要是奉信技术主义的人群。
二是强烈的抵制,认为马云可恨,互联网技术不可能影响医生的生存。
更多的是置之超然,我有我的生存葵花宝典,马云也好,BAT也好,神马都是浮云,你打我不死。
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医院管理者还是医生,都必须理性看待互联网对临床医疗的潜在影响。更要建立临床医疗的互联网思维。才能泰然面对着变化太快的世界。
对于医院来讲,医院的生存方式可能受到影响。例如互联网本身的快速联络便捷性,可以将患者与医院的联系通过契约方式稳定下来。例如挂号网的存在,可以保证患者的预约挂号,对于一些一号难求的状况,患者可以通过预约得到解决。这个就诊模式的逐步形成将是一个大的潮流。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安排将更加合理。相信未来患者会越来越接受这种模式。
在这里,作为医院与医生,都应该体会到的就是智能手机改变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这一切都是基于手机第三方软件(APP)的植入。与其说是互联网倒不如说是智能手机的革命BAT三甲介入健康产业都是基于移动网络。
在这场变革中,医院管理者要学会把医院与患者的联系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这样医院的未来的病源才可能得到保证。
第二,要理性看待健康产业与医疗事业之间的异同,他们之间的重叠交叉与相互独立部分区别开来。健康也许可以产业化,医疗卫生只能是事业,不能完全产业化。因为产业化始于利益的追求,而谁都知道,医疗行业的公益性是不能完全通过产业化实现的,除非国家有着完整的政府采购性福利的存在。
第三,作为医生,更加需要互联网,我们需要互联网将我们与患者进行连接,甚至在患者就诊的前,就有着互联网的沟通,那么我们在接诊时,就会相对要主动而有准备。只是我们将更加辛苦。在这过程中,如果医生作为社会人的身份,医生本人的自我推销也将更加到位,个人的事业成就与因之而带来的个人生活品质尤其是物质生活品质的提高将会更加明显。
第四,作为医生,用互联网的思维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会更加自信,因为互联网的特点就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B2B: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中是Business-to-Business。那么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我们不妨认为就是所谓的“body-to-body”,在临床医疗活动中,仅仅通过网络的询问代替不了对患者的触诊、叩诊与听诊。我想,在未来也不可能将望触叩听这四大法宝全部替代吧。
C2C:即Customer(Consumer)
F2F:在电子商务中,主要是指厂家(Factory)家庭或者个体(Family)的一种直销模式。也包括面对面的模式(Face-t-Face)。作为医生来讲,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患者,只是在互联网上给你诉说衷肠,你能够有那种亲临感吗?作为儿子,我的母亲总是对我讲,哪怕我每天给她一个30分钟的视屏,不如到她身边给她十秒钟的拥抱,或者是五分钟的面对面的问候。我们的问诊与望诊都是需要面对面的。
O2O:(Online 2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线上(网络)到不了线下(医院),也就没有F2F\B2B。
所以,作为医生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技术不可能全部取代医生现有诊疗技术与手法,更何况互联网技术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医疗的人文内涵互联网是不可能替代的。
有了这些分析,我们还会为马云的宣言而担忧吗?说白了,我们还要感谢马老师,让我们可以如此冷静地进行思维。
理性对待互联网技术,医院可以将其作为诊疗环节优化流程的帮手,可以将其作为业务拓展的手段。医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完善自己的诊疗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