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BAT进入健康产业的分析
1: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通过“牌照+支付宝”,通过支付宝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帮助医院提高运转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支付为前提。
马云看中的是支付,到底是做网购起家的专家,他看中了医院的信息流、物流、支付流。这三流百脉归宗,就是真金白银的资金流。
2:百度
百度是搜索起家的,看重的是信息的整合,与政府的合作。
百度的侧重点则在于“智能硬件+大数据”,建设“北京健康云”,市民的健康管理为主。
长期与政府的合作,百度的动作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
3:腾讯
腾讯是做产品出身的,所以他讲他的社交软件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微信与QQ是它的工具,现代社会,可以说这两种互动的社交工具已经深入人心。
腾讯微信超级APP植入医疗元素后,挂号网,在移动端的又一医疗功能布局,深化了移动端医患沟通互动平台效应。真实切入了医院
腾讯利用的是社交与微信平台,通过挂号网把患者与医院联通,通过丁香园把患者与医生连通,通过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患者医院医生连通,形成智慧医疗平台,微医平台的建立将会更加方便患者。
4:BAT的进入医疗领域的盈利可能模式分析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巨头们为什么要纷纷进入健康产业。
这里首先要介绍一下财富第五波,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其2007年出版的《财富第五波》中预言健康产业将是下一个过万亿美元的产业,是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2010年美国的健康管理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8%,产值高达3.5万亿美元;加上医疗开支,整个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5%左右。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药保健成为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5个行业之一,保健食品销售额每年增长13%以上。
马老师对于中国的健康产业分析是这样的,首先断言,中国的下一个产生超级富豪的领域就是健康产业。下面是马老师对健康产业的市场估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如此大的蛋糕,在资本领域里面长袖善舞的IT巨子自然欣喜若狂。
那么,他们是如何盈利呢?
我一直奇怪,国家三令五申医院不能盈利,而当互联网的巨头们进入医院,他们的盈利似乎就是天经地义的了。这是中国医疗界最为蛋痛的一个局面。
对于马老师来讲,任何带有支付的活动都是可以用支付宝来解决的。他甚至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医院的处方截留到淘宝的药房。还可以通过对个人的诊疗信息流分析,得出患者的需求,再一次在实现O2O的物流与支付流。
这种盈利模式就是淘宝的克隆。
对于百度而言,一个感知设备生产厂家如果需要将信息传送到健康云,从理论上必须要得到百度的认可,这里面是否需要签订经济利益相关协议,不好回答;第二,市民需要健康云服务,建立高达2T的个人云。自然不是免费的午餐,要么政府出钱,要么个人出钱;第三,健康管理服务机构要得到客户的信息,有偿提供服务,是否会与百度形成利益联盟?
腾讯的产品针对个人来讲是免费的,但是在医院的平台建设以及后续升级服务应该不会是免费的。当然这也是医院可以接受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