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浮尒
浮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440
  • 关注人气:3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时候---7--乡下徕几与城里伢子

(2014-11-21 23:11:51)
标签:

健康

那时候---7--乡下徕几与城里伢子

 

    昨天说了那时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还有一个家庭政治背景的问题。

    在那时候,家庭的出身对于个人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每一个公民都有其家庭出身,家庭出身  是一个很深的阶级烙印。

1978年以前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家庭出身问题从“有成分论,不惟成分论”实现了没有公开承认的“惟成分论”。

在成分论存在的时候,没一个学生或者工作人员的履历表中,都有一个栏目“家庭出身”,很有意思的是,当年的户口是跟着老妈的,而家庭出身则是跟着老爸的。

家庭出身在文革及其以前有下列组成:

城里人:工人、手工业者、店员、职员、工商业主、资本家、大资本家。

乡下人:雇农、贫农、下中农、中农、富裕中农、小土地出租、地主、恶霸地主

这些出身越往后走,剥削成分越高,原罪越大,在文革期间吃亏越多。

记得我们家的出身是贫农,属于根正苗红。母亲本身是孤儿,被人收养,收养人为小土地出租,实际上是拥有一点点土地,没有能力自行耕作,所以收一点租金,却被算作轻微剥削阶级。所以母亲尽管在各方面很优秀,就是不能入党。

在文革结束以后,国家将出身成分的划分做了一些调整,主要分为:工人、干部、农民等。认为在解放30年以后,没有了剥削阶级的存在。

但是在那时候,这番的成分划分,对于原来出身成分较高的来讲是受欢迎的,对于本身出身是很革命的阶层来讲就是吃亏了。所以在当年大学报到的时候,大家一看,填的是:“贫农、工人”这些人是原生态成分,而填的是“农民一类”这多半是装修以后的成分。

说句实在话,那时候入学的大学生内心对于家庭出身还是充满了戒备与恐惧的。

那时候,相对家庭出身比较高的孩子,学习成绩要好一些,因为他们没有资格从事革命工作呀。

所以在那时候的大学同学们的行为处事就有了两个背景职称,一是家庭出身,二是经济实力。

城里学生有几大块,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里就业人数多又是干部子弟。还有一些是普通市民家庭、普通干部。总体来讲,及时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区别相对明显。

这里将我们感受的城乡男生们的一些轶事回忆一下。

那时候乡下孩子与城里孩子的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不像现在,许多孩子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

那时候,从穿着上可以一眼看出来,因为城乡差别的存在,农村孩子刚进城读大学,父母亲不一定会给他们准备好服装,甚至准备的服装也与城市着装有很大的区别。哪怕是在城市,服装也是在文革刚过的一个变革时期,潮流变换很快,不像现在,各种着装可以混搭。记得我们有一个从大山里面考出来的孩子,因为服装问题--主要是穿着一个大档裤子,被同学们取笑命名为海南岛并且作为其外号,整整伴随五年。

那时候,农村出来的孩子,由于在早年的教育根本没有普通话教育,相应很重,甚至无法交流。我们有个同学是双峰人,我们问他的名字,他的回答是“gong-geng-gao(分别是第三声,第四声,第二声)”,谁也听不懂这是几个什么字,他憋红了脸说了N次,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最后,请他写了出来,“陈建桃”。

但是,在那时候,农村的孩子读书普遍要比城市的孩子努力一些,因为他们知道,在将来的分配上,成绩将会给俺们到来相对公平的机会,在考研上,机会更多。

农村的孩子,更加吃苦,他们在生活上的艰苦程度有时让我们汗颜。有些享受甲等奖学金的孩纸,他们要将23元的奖学金省下来一些,除了自己买日常用品以外,甚至寄钱给家里面用。所以他们吃的很节俭,又是一个星期不吃肉菜。早上买早餐时候,多买一份咸菜或者是一块豆腐乳,这就是一天的下饭的菜。

但是从农村来的孩子,大部分因为营养不足,身材比较矮小,进入了大学,尽管他们吃的很省,但是也无法阻挡他们的生长速度,五年时间,居然有好几个入校时只有一米五几的同学长到了一米八以上。由于生长速度太快,最后,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米米,于是,没长高一点,就在裤腿下面接上一截,连续接了三四次,布的新旧不一样,也就变成了一段一段的。-------这又被好事者戏称为“三接头”,这是当年流行的一种皮鞋款式。

说实在话,带当年衡医八零级,现在有名的顶级专家大多数是从乡下走出来的。现在来看,真的佩服他们的忍隐与定力,佩服他们的刻苦与勤奋。

当然,这也不是说城市的孩子们就不刻苦了。城市的孩子由于先天的一种优越感,在那种场面的体现实际上还是社会的差距形成的。只不过是有一些人的自我优越感太强,自以为风度翩翩,潇洒倜傥,玉树临风罢了。

那时候,我们年级有一个城市来的孩子,家庭条件很好,人又长得很帅,不由的产生一种特别清高的自傲与自豪。成绩一般般,每天注意自己的风度与形象,收拾头发数次,但是在女同学面前又摆酷,不屑一顾的样子。对男同学有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因为差距太大了。那时候由于物质的供应还是在计划经济年代,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所以从家里带食物到学校作为补偿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该同学所带食物丰富的难以想象,当然,没有人与他共享,所以也很痛苦。每一次吃饭的时候,他要放下蚊帐,在蚊帐里面把盐蛋或者皮蛋剥好吃掉。有些拘谨吧。还有一个怪习惯,不允许同学们坐他的床,有一天,一位同寝室的农村来的同学,坐了他的床,他把别人从床上拖了下来,激起公愤,大家齐心协力,把他收拾了一顿。

骄傲的芦花鸡公的羽毛,被人家拔掉了,原来也不过如此。更有好事者,把这个事件在第一时间向女同学作了通报,大家觉得好解恨哟。

那时候,大家惦记着一天三餐饭,惦记着自习的座位与成绩排名。惦记着每天晚上熄灯以后的就寝前充满幻想的聊天。

为什么没有记录女生的轶事呢?说实在话,在那个时候,男女生的沟通与交流还是有些拘谨,也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与管制。据说女生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差距比男生们还要大得多。因为女生们家庭条件好的是小姐级别,家庭条件与容貌均好的则是公主了。尽管当年我是城里孩子干部子弟,也是被女神们不屑一顾的,因为形象不像高仓健,成就不及陈景润,家庭收入不是万元户。要知道那时候,女大学生有多抢手吗?

那时候尽管物质生活很贫乏,甚至饭都吃不够饱,但是大家觉得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有好消息,我们的未来会是很好的,好艰苦却有好纯真的年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