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院、演员、舞台、医生、医院
(2014-09-02 23:54:37)
标签:
娱乐 |
当国家的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开始推进,我们的身份逐步改变,医生与医院的关系,也几乎等同于演员与戏院、舞台的关系了。
在上世纪开始,许多演艺团体改革,演员的身份与剧院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几个关系。
剧团:是由演员及剧目创作等演职人员形成的一个团队,剧团有好剧本、好演员、好道具。人是第一因素。
演员:剧团的主力军,剧团的生命活力所在。好的演员可以供职于几个剧团。但是好演员(名角,明星)一般会有自己的经纪公司,或者与剧团形成一些功利性的纽带关系。再是名角,也许情商。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吹拉弹唱的绝非一人。
戏院:是提供剧团演出的地方。戏院可以附属于某一剧团,也可以是专门的戏院公司。戏院包括舞台与观众设施。
舞台:是演员们施展身手的地方,舞台好不好,舞台大不大,决定了那个级别的剧团与演员前来演出。
观众设施:座椅、空气调节设施、周围环境、甚至洗手间等都属于此类。观众设施好不好,决定了观众是否前来观看演出。
从这些元素来看,一般可以有以下情况:
哪怕是专业的戏院公司,也许会有专业的演出剧团常年占据,以保证有着基本的观众与粉丝群体。有剧团的熟悉的演艺环境以及熟悉的观众群体支撑。
而戏院要到到这个水平,要维持有一定的阶层的稳定观众,那么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可以成为高大上的观众设施。否则没有观众来,也不会有剧团进驻。此外必不可少的是良好的舞台,舞台与演员的发挥有关,舞台好了,演员可以尽情施展身手。舞台小了,连筋斗都没有办法翻,那个演员与剧团回来?票房无法实现。
戏院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戏院的东家的问题。
道具与行头,这是剧团或者演员自己必须准备的,不能把这个推给戏院。因为许多道具师剧目组专用的东西,甚至是演员个人的私用物品。
剧团或者剧组,是演员们的工作的组织平台。招募演员,组织剧目,协调与戏院的关系,甚至观众的来源,都是剧团的任务。票房的实现的基本组织架构。
从上述结构来探讨目前医改与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可以发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剧团与剧组,类似于目前的医院架构,医院的法人组织机构就是当年的剧团。医院目前对于医院的物理财产上具有一定的使用与支配权,没有所有权了。所有权与使用权以及管理权的分离是目前的一个特色。
医院的组织机构还有一个协调政府于社会、组织医疗力量,就是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与调配。
医院组织机构的物理财产管理权利,实际上就是舞台与剧院的设施管理权利,或者是受委托管理。在目前的形势下,这种受托管的内涵相对较少,而主动管理相对较多。这是一个将逐步彼此消长的过程。从卫计委六月份的一个文件(国卫发明电2014-32号),医院组织机构对于医院的物理财产管理已经收到了明确的控制。也就是,戏院目前是不能在扩大座位数了,但是对于舞台建设、观众相关设施建设还是有限制约。
医务人员,就是演员,这里面有主角、配角、还有演职人员。从今年七月开始逐步签订合同,身份将逐步发生改变,并且开始提倡医生的多点执业。医生至少开始演员化了。
医生已经开始不具有固定资产的生产资料。医生也将向明星一样可以在几个剧团中充当角色。但是对于大多数医务人员来讲,大流动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医院这个组织机构作为支撑,更需要物理概念的医院中的舞台进行表演,否则就会失去生存能力,丧失生存价值。
从这一个角度而言,医生需要医院继续走强,哪怕不大也必须够强。
目前,医院如何做强?我认为,应该在几个方面:
赶排新剧目,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加速培养新角色、未来之星。
扩大舞台,加强舞台建设,哪怕是坐席相对少一点,舞台建设的好,我们能够在一个安全的能够充分表演的舞台上施展身手,自然会有观众。
在民营办医、社会办医的浪潮中,修建新的剧院,增加坐席数,多一个舞台,进行差异化竞争。这样有利于聚集精英,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市场占有率。
医务人员自身的人文素质建设,医患沟通与交流至关重要。你是名演员,你对待观众太牛,你可能就会下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人文素质的建设是一个内涵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年的医改不断躁动,但是方向逐渐明了,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与义务人员自身都应该有危机感与对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