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衡阳人,都以南岳作为自己故乡的骄傲。南岳有哪些可以骄傲的呢?文明奥区、五岳独秀、南岳如飞、宗教文化等等如数家珍。大概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不知道从哪里传出了一个消息,南岳大庙的新年第一柱香卖到了几十万元。从此达官贵人乐此不疲,好像更是在王跃文的小说“国画”中提到了省委书记也到某一著名禅林烧头香,祈祷国泰民安。于是南岳的头香更是旺盛起来。南岳大庙的除夕之夜越来越热闹。来自南岳、衡山、衡东、衡阳市的香客越来越多,还有一部分长株潭以及广东的客人。除夕的南岳非同一般。
我本人不烧香,主要是害怕菩萨多了,有搞不清楚每个菩萨的权利范围以及职责,还怕烧错了香惹麻烦。所以对于南岳的除夕夜只是耳闻,没有丝毫驱赶热闹的意思与心情。2010年,被任命为南岳的附三医院的院长以后,在春节前,亲自参与布置了除夕夜的应急防范措施,有了一点感觉。除夕夜的晚上,我住在南岳,到了十点钟以后,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到处是手持高香的香客,潮水一般涌向南岳大庙。我不敢随潮流而动。只是在一旁口中念念有词:“南岳菩萨保佑”。生怕出现踩踏事故。更怕出现消防事件。
四个年头的除夕以后,我总是好奇地问同事,年三十晚上,大庙有多少人,回答“十多万吧”,我只有伸一伸舌头。宏大、壮观。同事更加骄傲的补充:“我进大庙是脚不点地,被人流推进去的”。
面对这样的庞大的人群聚集,每年的年三十晚上,我都把手机的音量与震动调大了最大,因为害怕错过了重大事件的消息,犯下睡眠渎职罪。
我也不理解,南岳大庙数百年历史的古迹,是一非常伟大的人文景观,在每年的大年三十,都要面对一场潜在的毁灭性的危机,这是为什么?而烧香的人们,为什么要面对这样的严重踩踏风险,而不约而同前去朝拜,这是否是真正的信仰,这还是时尚与潮流?
今天在南岳区的人大讨论会议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南岳区的代表对于大庙除夕夜的一种严重的担忧与无奈。实际上大家对于这种现状大家已经有一种套牢的感觉。
首先讲一讲对于南岳区的几乎所有公职人员来讲,这些年来,他们的付出很多,每年的大年三十,他们几乎全部在大庙维持秩序,因为害怕踩踏、害怕火灾。年年如此,对于他们来讲,已经是一种常态。实际上,谁都知道,在中国大年三十意味着什么?家人的团聚是一种奢望。
在公职人员中,责任最大的是区领导,一旦出了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他们。工作最繁忙的是门票处的人员。他们忙着验票,面对着潮水般的人群,他们是在风口浪尖。
此外,为了保障安全,整个衡阳市的公安局也要抽调警力到南岳,还要抽调武警协助。
我试着问道:“这一天的门票收入应该不错吧”,“哈哈,你可能不知道,南岳区的居民是免票的,所以,门票收入大概只有40万左右,但是,这一天晚上的各种开支达到数百万元”。
“那为什么不取消呢?”“哪怕不行,现在南岳的头香是一个品牌,名气太大了,老百姓也不会答应”
我哈哈一笑,“这个品牌是人为造出来的呀,我在衡阳生活了五十年,前三十年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头香,为什么不把这个品牌的时间往后推呢?比如大年初一,为什么不采用另外一种形式,比如在万寿广场,这是一个开放的地方,搞一个祈福法会,由我们的高僧、大道共同为众人祈福呢”,大家也觉得好像有道理。
说实在话,现在这样的除夕夜的大庙烧香,累了所有的公职人员,而香客们也冒着踩踏的危险去烧着这一柱心愿香。更为担忧的是南岳大庙这个享有盛誉的千年名刹是否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一旦毁于我们之手,岂不是遗臭万年。
为了这个虚名,我们的大庙承受了,我们的干群克服了,我们的游客们冒险了,而这一切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心愿与美幻的虚名。
希望能改善这种局面,功莫大焉。各位代表的意见趋向一致。如果能够搞上一个除夕祈福大法会,文化气息浓浓地,安全系数高高的,场面更加壮观,岂不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