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奥本大学毕业典礼纪实---奥本大学掠影之二
(2013-12-15 16:54:11)
标签:
文化 |
参加奥本大学毕业典礼纪实
美国的大学每年有几次毕业典礼。儿子告诉我,奥本大学有三次毕业典礼。春季、夏季、冬季。儿子本应该是在今年夏季毕业的,后来因为加修了一个统计学硕士,所以延迟变成了冬季毕业。
美国人对于孩子的毕业典礼是最为重视的,每次毕业典礼都是人生的一个的转折点,尤其是大学毕业典礼,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无论是孩子、家长甚至亲友都是兴奋异常,特别的看重。
儿子的大学与研究生入学,我是亲自把他送到的学校,不是他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作为父亲,我把它视为一个起点,所以,我想在起点给他一些鼓励。而在他来美国上学,我就仅仅将他送到长沙机场,现在毕业了,按照美国惯例以及儿子的期盼,我终于下定决心,来到了美国。邀上一个儿子也在美国的朋友,结伴来到美国。
经过约30余小时的奔波,到了美国南方的老少边穷地区阿拉巴马州的奥本大学城。
奥本大学构成了奥本大学城,城市就是校园,校园就是城市。大学没有围墙,大学排斥围墙,这是一种开放,这是一种包容。
150多年的大学所在地,居然没有变成大厦林立的城市,没有变成人声嘈杂的闹市,而是在一片幽静中,这里面有多少可以想象的余地。美国是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而能够让一个学校远离市场的骚扰,体现的是一种对于知识与教育的尊重。反观我们国家,在早些年,熙熙攘攘办大学城,结果大学没有办好,大学城变成了城市,甚至变成了鬼城。仔细一品觉,这里面有多少的东西值得深思。
我们来到奥本大学宾馆时候,是当地时间2013年12月12日晚上23点左右。当时宾馆很安静,没有多少住宿人员。但是在宾馆的大堂已经做了一些相应的准备,尤其是圣诞准备,圣诞加上毕业典礼,这可是双喜临门。
当地时间14日清早,我们在奥本的校园(市区)散步,看了一下建筑物与环境。儿子很忙,我们就自行安排午餐,睡觉倒时差。到了下午,宾馆人声鼎沸,到处都是家长与学生的身影,许多孩子们都已近穿上了学位袍子在与家长合影。那种甜蜜,那种兴奋,搞得我们这些东方民族显得特别的深沉与含蓄了。而我因为倒时差睡觉,居然儿子安排我们的照相活动没有完成,有几分遗憾,因为儿子在这天下午的兴趣特高,尤其是天气特好。但是他看到我们辛苦,不忍心喊醒我们。
晚上,而在带着我们到了一家台湾人开的中餐馆吃晚饭----这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特点。老板娘是一个有些虚胖佝偻着背的老妇人,笑眯眯的相迎,我们点了一个鱼香茄子、三杯鸡、还以一个蔬菜,将就吃了下去,说实在话,不好吃。比起老罗自己的手艺不知道要差多远。但是并不贵,及时折合成人民币,也只有人均60元左右,美国的消费并不高。
吃了晚饭,儿子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来到了他曾经工作的地方----实验室,儿子告诉我,这是他们的新的实验室,实际上是他们渔业系的研究中心,全部是由校友及社会人士捐款兴建的,花了许多的钱,约合人民币2000余万元。我们听了大吃一惊,我们算了一下,这栋大楼约在4000~4500平方米,就算四千平方米,这里面的装修与设施非常完善,档次也很高。这样算下来全部到位也只有每平方5000元的造价,不敢想象。人家的消防都已经装到了楼梯下面。这种造价看起来在我们国内似乎都难于完成,主要是装修很高档。也很人性化,例如大堂的沙发,接待台。在二楼,有咖啡吧,还有供工作人员休息的开放的榻榻米。
更为让我们感叹的是,大楼的整体管理非常到位,整个大楼全中央空调控制,安监设施完善,每个实验室与公共部分的走廊都是一尘不染,就连卫生间都是干净的没有一丝污渍与水迹,厕所没有一点异味。实验设备安放井井有条,每个人员的工作区域整齐划一。高档的实验设备敞开摆放,没有任何的特别防护措施。体现出一种特别的管理水平。问儿子,回答是,他们觉得这样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已经是习惯。不是这样反而觉得是异类。相比我们的管理,经常把一些最基本的要求作为突出的表现进行表扬,还美其名曰工作做得好,真是汗颜。
参观了实验室以后,我们又去参观儿子的宿舍。宿舍的产权是一家公司的,专门为大学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我们国内前几年搞了不少这样的宿舍,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是现在又都在搞高校宿舍回购,将由大学统一管理。不知道是为什么?
儿子单位宿舍按照国内的说法是典型的棚户区。二层楼,半边筒子楼式建筑,砖木结构。几栋相似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分布,但是前面留足了停车位。宿舍内部是一种两室一厅的结构,两室就是住两个人,每间房都带有独立的卫生间。一厅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区域,开放式厨房、餐厅、客厅都在其内。每一间住房内还有挂衣柜、杂物柜等。房间带有空调、带烘干的洗衣机(美国不许在外晾晒衣服)、四火头电炉子、大冰柜、网络等。应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活的方便没得说的了。这样的房间大概人均使用面积约为40平米左右,每月的不含水电租费为260美元,也不算太贵。儿子他们自己在宿舍做饭吃,没有也就300美元以内,加起来每月约600美元的支出。并不比国内一个大学生的支出要高多少。
今天清早五点就醒来了,时差的问题。更是牵挂着嫦娥三号在月球着陆是否成功。这时听到窗外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六点半以后,天亮了,果然好大的雨。八点左右,我们下楼吃饭,大堂的壮观把我们吓了一跳,兴奋地人们把大堂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匆匆跑到外面的麦当劳吃快餐,因为酒店的早餐已经无望。
在麦当劳,我们两人花了八美元,吃了2个汉堡、玉米饼、咖啡等,还想比国内还要便宜一些---匪夷所思。
吃完早餐,我们冒着大雨跻身照相的人群,美国人太看重这个日子了。他们西装革履,或者是学袍加身,排着队在一些主要的建筑物旁边照相留影,儿子在这方面是个屌丝,草草的与我们照了几个像,收兵回巢。这也是我在对他的教育上的一个小小的败笔,对于各方面的事物缺少激情,缺少好奇心。
回到了他的宿舍,打开他的冰箱,我做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在他美国的故居,以父亲的身份,给他做一餐饭,因为他喜欢吃我做的饭,但是,因为单亲的原因,因为工作的原因,因为他求学的原因,他很少吃到我做的饭菜。在这里给他做一次饭,我的内心会感到幸福,坏减少一些愧疚的感觉。
冰箱里面有一个土豆,一条丝瓜,一个佛手瓜,几根菜心,一块豆腐,一点肉末,还有几个蒜瓣,几块老姜,二个青椒,还有川味的拌面调料,一罐豆豉凌鱼。
我设计了菜谱:
1:糖醋排骨烧土豆
2:豆豉凌鱼菜心
3:肉末佛手瓜
4:奶汤丝瓜
5:麻婆豆腐
6:排骨蛋花汤
五菜一汤,用了一个小时全部搞定,看着他哗啦啦的扒拉着米饭,我的内心好酸好疼,儿子这些年一个人走南闯北,奔东走西,没有让我操多少心,更没有花多少钱,自己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真的不容易。他吃的那么香,看着心又有一种幸福感与自豪感,真实百感交集。
下午一点半,儿子来接我参加典礼。
美国人的毕业典礼有名,我也有所向往。
毕业典礼在奥本大学的室内体院馆举行。当我们到达体育馆外面时候,所有的停车位都已经被占满,无奈儿子只好做了个违规停车,看来今天也是网开一面,警察视而不见。走进体育馆内,里面人声鼎沸,各种肤色的人们都已经把最好的座位占据了。我们只好作为游击队员游动着,以寻找最好的拍摄角度。
这是一个球赛体育场。主席台设在体育场的底部一侧。今天毕业的有各院校系的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毕业生们面对主席台而坐。而家长亲友团等宾客则坐在观众席上,估计不会少于10000人。为了方便各个区域的人们全全方位观看典礼盛况,在主席台的上方安装了多面形的LED电视直播屏幕,考虑的真是让人感叹。
典礼场一侧,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悬空而挂,显得庄严凝重。在主席台的一侧,有着一个巨大的独立区域,放着一张巨大的座椅,一位身着学位袍的先生坐于其中,我们开始以为这是学校的学位主席,开始以后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手语翻译,专门为那些聋哑人设立的。你不得不感到这个坐席安排的太有人性了。
典礼开始前,毕业生们已经各就其位,接下来是各学院的院旗入场,作为主席台的背景,然后学位委员会的成员,院校长、优秀校友等就坐。最后,是四名持枪的仪仗队员手擎国旗与校旗迈着正步走进会场,顿时,全场安静。威武庄严的步伐,让人产生了一种很强的震动与震撼。
主持人宣布典礼开始,管玄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男中音走到了麦克风前,领唱歌曲,全场人合唱,气氛十分热烈庄重。说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唱的是国歌,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你离开了学校,你将效力社会与国家。
接下来是优秀校友演讲,我的听力水平很差,搞不太清楚,但是人群中的笑声与掌声,让我明白这肯定是一个重量级的演讲。
接招,校长致辞。这些过程都是很简短而又明快的,看起来也很幽默诙谐,因为场上笑声不断。似乎比起我们的典礼要轻快一些。
高潮到了,按照学衔进行,一一上台接受毕业证书。校长意义与毕业生握手。每念到一个毕业生的名字,下面的亲友团都会大声欢呼高叫,甚至还有尖利的口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进行,每一个参与者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观摩这次毕业典礼,我的感觉是非常多的:
第一,典礼的开放性,尤其是家长的参与对于孩子的未来肯定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我们应该思考。
第二,典礼没有领导长篇的大论,演讲者的机智风趣幽默,成功人士的励志冲击波,让孩子们在走上社会的第一课,离开学校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是一种向往成功的冲动。
第三,庄严庄重氛围的形成,是让孩子们在内心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归宿感、团队感、奉献感的第一动力。国旗、校旗、院旗、仪仗队、国歌、校歌等无不让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