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民族的民俗民族的痛
(2013-02-12 21:42:29)
标签:
文化 |
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为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以及破坏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火药的和平利用:开荒垦地、穿山凿洞,有了火药,施工的进度与建设的速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矿山的开采也是一样。十年前,祖母魂回大地,在乡下看好的墓地,在挖“金井(墓坑)”时,遇到了顽石,最后也是靠爆破解决的。
火药的战争价值,这不是我所要阐述的。
火药还有一个最为和平时用的用处:爆竹与烟花。
爆竹最先是以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和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又称为爆仗。到了后来将爆竹连接起来,成为鞭炮。
烟花是在爆竹基础上的进化。要说区别很简单:爆竹闻声,烟花观花。
烟花爆竹的使用目前主要是在民间的使用。是一种民俗。
首先在主要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元宵节。燃放烟花爆竹似乎是一种国粹。没有烟花爆竹的春节时冷冷清清的,没有节日的气氛。
第二是在重大的家庭事件中使用:新房落成、搬家、婚嫁丧娶无一不放烟花爆竹。
第三是一些集体性事件,开山修路,祭拜土地、邀请神仙。
在我五十岁的生涯中,是亲自经历了爆竹烟花的变迁的。
在我小的时候,应该是在六十年代我在乡下时,我们只见过鞭炮。那时候人们逢年过节放鞭炮,舍不得,鞭炮只有100响的,记得好像是黄色火药。红绿相间的外衣,便于计数。大年三十关财门,初一早上开财门,家家户户放上一小串。还没有听到声音,就已经完事了。不像现在,鞭炮拿出来就是10000响。一旦放起来,不把周围的人群搞的心烦意乱,决不罢休。
到了进城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个鞭炮的衍生产品----摔炮(现在几乎看不到了)。那更多是一个玩具一样。大一点的小孩多用来搞恶作剧。我们班的男孩身上有了一分钱,多会去买上2个摔炮,然后放在女同学的凳子下面,上课了女同学一坐下去,“啪”的一声,结果是哄堂大笑,而其中夹杂着委屈的隐隐的哭声。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1976年上半年,调皮的同学把摔炮放到了老师的讲台下面。
摔炮是有另外一种用途,街上的射击摊位用摔炮,不像现在用气球。
而摔炮大概在1980年以后,就看不到了。
烟花的市民化普及化出现,在早期是一种冲天炮,手持炮杆,点燃引线,这种家伙一啸冲天,空中爆炸,闪出一朵小小的火花,没有了。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地老鼠,与冲天跑不同的是,地老鼠是在地下乱钻的。这两种东西的出现,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损伤与消防安全事故。主要是燃放与爆炸点的不一致不可控。在横行了大约十年以后,被国家禁止生产了。
在我的印象中,烟花出现最早我们成为花炮,应该是在1973年左右,当时我们隔壁的另据老家是浏阳的,那一年他回老家,带来了花炮,有日景与夜景。日景主要是放的降落伞。夜景也就是一点大地花开一类的,很简单,最大的也只有黄瓜那么大。到了现在逐渐演变,一个大烟花有几十斤重了。
现在我的感觉是烟花越来越大越来越重,品种越来越多。鞭炮是越来越响,头数越来越多。一阵烟花爆竹放下来,让人窒息。
鞭炮与演化的发展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老百姓的收入增加而越来越多。但是危害越来越大。
我们可以看一看有趣的但是有沉重内涵的现象:浏阳市是我国的烟花大县,2010年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24.6亿元,创税9.72亿元,为浏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浏阳市人民医院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烧伤研究所,被授予“全国烧伤外科发展贡献奖”。
我参加工作就经历了羊角塘鞭炮爆炸事件,血淋淋的惨状,我至今难以忘怀。
每年的过年,医院的急诊除了酒醉的就是鞭炮炸伤。
今年2月1日,河南霍连高速桥梁因运输烟花车辆爆炸,造成了至少26人死亡的惨剧,也是因为烟花。
几年的雾霾,在春节,烟花的燃放,将加重雾霾程度。
烟花储存的消防安全。
烟花燃放的安全---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的火灾。
历数烟花危害,带血带命。
国家实际上早已经注意到了烟花爆竹的危害,在上世纪有许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甚至也涉及了电子鞭炮。但是都是无疾而终。
实际上,烟花是民俗,但是是在一种历史条件下的民俗。在历史上,人口的密集程度、城市化程度、烟花爆竹的威力均与现在不可比拟。
现在的烟花:噪音、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其罪是罄竹难书。
这种民俗实际上是一种陋习,是民族的痛。建议早日立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产业应该向烟草一样是一种限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