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泌尿外科手术----关于尿流改道与膀胱重建
(2012-10-01 23:15:48)
标签:
杂谈 |
在膀胱全切以后,尿液在体内的储存是一个实际问题摆在泌尿外科医生面前。
1:在早期,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输尿管直接排至体外称为输尿管尿流改到或者上尿路转流术。目前使用很少。相对而言使用较多的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该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少,没有使用肠管,不会造成水电解质紊乱与营养障碍,因此在身体较为衰竭难于承受较大手术的患者可以使用。造口的方式有直接缝合(平口)、末端游离乳头、末端反转乳头、shinagel输尿管皮肤造口(皮瓣乳头法)
2:消化道代膀胱的选用---膀胱重建
消化道代膀胱术是泌尿外科手术中最能够激发医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手术,文献记载的手术何止百种!!
代膀胱术曾经较为热门的胃代膀胱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现较少使用。
我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两大类手术两个代表手术几乎可以满足多数病人的需要。
可控膀胱术:在临床体会中,采用升结肠作为储尿囊,如果患者的阑尾存在,阑尾长度在6cm以上,可以采用阑尾输出道,效果较好。这个术式的技术关键我总结:
代膀胱可控需要结构上的物理支持,也就是要保证储尿囊的低压、高顺应性。所谓低压,就是要使储尿囊内部的压力较低,这样尿液就不会自己从输出道中流出来。而储尿囊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肠管肌肉的收缩蠕动。早期,泌尿外科医生是通过将升结肠纵行切开横行缝合,这样的肠管蠕动形成的压力波因为对这以后就互相抵消了。但是这个过程非常费时费力。现在根据解剖与电生理的基础,结肠蠕动波是通过走行于结肠带的神经完成的,只要将结肠的三条结肠带切断,蠕动波无法传导,储尿囊也就形成了一个低压状态,加上结肠带切断以后,储尿囊的顺应性也就增加了,通过训练,储尿囊的容积可以到500ml以上。这样就不会出现尿频了。也不会出现尿液自行流出。
阑尾是一个管径相对狭小的肌性管道,在阑尾根部有括约肌的存在,在结肠袋切断以后,括约肌对于尿液的静水压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加上阑尾本身的闭合压,可以起到控尿作用。当储尿囊到达一定的压力时,可以通过阑尾的造口,插管引流尿液。
选择阑尾输出道时要注意分离阑尾时不能破坏阑尾的血运,很关键
所以讲阑尾输出道的升结肠膀胱是一个错的选择。当患者没有阑尾时,我喜欢做升结肠膀胱回肠末端做输出道。也是可控的。关键是要保持输出道的长度与控制管径的大小。手术相对复杂,并且手术后控尿可能因为管径长度直径等因素而不理想,还可能会出现营养并发症。
直肠膀胱术:这是一个古老的术式,手术的效果较好。但是必须做乙状结肠造瘘。比较实用与年龄较大、身体较差的病人。很好用、推荐使用。